sppmat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pmath

博文

结的力学之谜:从绑更好鞋带到研究DNA! 精选

已有 7966 次阅读 2017-4-25 09:5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结力学之谜:从绑更好鞋带到研究DNA

 

鞋带是伟大的,直到他们被解开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机械工程教授Oliver O'Reilly有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存在一个困扰。

鞋带总是不听使唤,自动打开,”他说“我从来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教授O'Reilly不关心怎么打结更好的问题。他和他的同事Christopher Daily-DiamondChristine Gregg只是试图理解鞋带烦恼背后的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皇家学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运动中的惯性力造成了鞋带困扰

 

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当你的撞到地面上时,会产生大量的惯性力,有时惯性力达到重力的七倍,这会使结的形状变形。同时,随着你的脚摆动,鞋带的拍打动作增加了额外的力量。 这些力量结合在一起,您的鞋带就不听你使唤,自己打开了。

O'Reilly说:“我们从同事那里借了一台高速摄像机。”“我们的成员Christine穿上跑鞋,在跑步机上跑步,并使用慢动作录像他自己鞋带的故事。你真的可以看到鞋带解开了。“

该研究强调了高速摄像机在科学研究中日益增长的优势。 O'Reilly喜欢研究各种数学模型,对机械或物理系统进行分析。 例如,一个叫做Euler的盘子的玩具,它基本上是一个在镜面上旋转的磁盘。 当磁盘丢失能量时,镜子开始振动,然后磁盘升起。“你可以为此建立一个模型,”O'Reilly说,“但是如果用高速摄像机来看,甚至是从iPhone手机的慢动作回放看,你可以看到镜面由于磁盘振动产生了波形。你可以看到你通常看不到的那些效果,你可以说:哦,我需要将它们考虑在我要研究的系统模型里”。

科学家对物理系统的了解越多,数学模型越好,越有利于对新事物的建模和理解。未来有一天,我们会设计一个听话的结,它会一直牢牢的,直到我们想解开它的时候,它才能打开。

钟摆实验用于测试结类型

 

研究人员还把不同形式的结系在摆锤上,系统地测试了哪些结是牢靠的,也就是哪些结是不容易打开的。一些结的确比别的更强,但是所有的结最终都失败了,都在摆锤的反复摆动中解开了。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哪一个结是更牢靠一些

 

O'Reilly强调,这个研究才刚刚开始,远没有结束。一个结最终被打开的物理力学机理仍然不太清楚。 而且当我们进行其他更复杂的运动时,会对产生不同力的作用,这些情况下的结会发生什么,这都是一个个科学谜题。

 

总是可以穿不需要系鞋带的滑板鞋 

 

表面上,理解结可能不是一件大事。 毕竟,人们总是可以穿不需要系鞋带的滑板鞋 。但结也存在这广泛的应用。

结可以应用到DNA或微结构等

 

“可能开始是借着解鞋带来了解结的结构,但是你也可以尝试把它应用到其他的东西,比如DNA或微结构等等,这些都是动态的结,” Christopher说,“这些复杂问题研究的第一步是为什么某些结比其他的更好,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几乎为零。”

类似地,除了鞋带之外,结还在很多地方使用。有时结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你只需要看一下帆船上的绳索,剧场顶部挂着的灯具,这时候一个坏的结可能对人们生命造成伤害。

手术缝合需要一个不容易打开的结

 

当然,在手术中也常常打结。O'Reilly说:“了解力如何应用于结,如何影响结,对于手术缝合来说非常重要。令人惊奇的是,外科医生能够将结缝合在身体内,并且缝合结能长时间不被自动打开。”

O'Reilly说。“理解一个结为什么会自动打开,结受到的力是什么,结是怎么动态变形的,这都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前段时间,科学网发布了一则新闻《科学家摸清鞋带为何会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327.shtm?id=373327

我看到一则相关的外文报道,就翻译了一下,放在这里,谢谢捧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9608-1051041.html

上一篇:干货|科技论文的必备套路:准七条
下一篇:物理学家教你打鸡蛋
收藏 IP: 123.138.79.*| 热度|

10 史晓雷 郭战胜 黄永义 吕洪波 陈南晖 强涛 刘全慧 wqhwqh333 zjzhaokeqin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