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08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ra0807

博文

他是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放弃了成为世界首富的机会,却成就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已有 9036 次阅读 2019-3-31 19:53 |个人分类:德先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互联网之父” |文章来源:转载

原创: 小德  德先生

image.png

凡是上网的人,谁不知道万维网的重要作用要输入网址,首先得打出“WWW”这三个字母来。今天,当你我依靠着万维网提供的便利,坐在个人电脑前自由翱翔于网络世界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它的发明之人——蒂姆·伯纳斯·李


这个名字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陌生,但正是由于他的贡献,才使互联网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变成了供全世界所有人共用的知识百科全书。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舞台上的他独自一人坐电脑前,接受来自全世界人民感谢的掌声,这位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发明者,用一句This is for everyone完美诠释他将万维无私贡献给世界人民的初衷。

image.png

蒂姆·伯纳斯·李

出身“名门”,年少“轻狂”

和其他的成功人士不同,蒂姆没有十分传奇的经历,没有特别曲折的人生,也没有令人惊讶的轶事。


1955年,蒂姆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一个书香。他的父母都是计算机科学家,曾参与英国第一台商用计算机“MarkⅠ”的设计制造。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蒂姆从小就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儿童时期他最喜爱的游戏就是用穿孔卡片拼搭计算机”,在穿孔纸带上画图。


蒂姆的父母十分注重对其想象思维的培养,教育他凡事都可打破条条框框,不必拘泥于有模式,这对他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他曾在房间里发现一本落满灰尘的维多利女王时代的百科全书——探寻一切事物》,据说,这本书是他发明万维网的最初灵感来源。


长大以后,他拿不定主意该学数学还是学工程,最后他选择了物理。之所以选择物理专业,是为他觉得物理学不很有意思,而且是数学和电子学之的一种恰如其分的折中”。事实也证明,蒂姆的这个选择为他后来发明万维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期间,学校规定本科生只能在学习期间使用计算机,但是不安分的蒂姆不顾学校的规定,利用黑客技术侵入了学校的电脑,也因此被学校禁止在校期间使用电脑。


这件事非但没有给蒂姆造成打击,还激发了他制造计算机的欲望。不久之后,他就用从旧货商店花7美元买回的电视机,与M6800处理器、烙铁、电路板组装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


1976年,蒂姆以优异成绩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至此,他人生的辉煌篇章才正式揭开序幕,一颗即将闪耀世界的新星,正在为自己的一呜惊人储蓄能量。


执着探索,崭露头角


毕业后,蒂姆先后供职于英国的一些高技术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显露了他的出色才华。但这里并不是成功的沃士,因为没有足够的推动力,也没有合适的契机。


直到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瑞士日内瓦,进入由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建立的粒子物理实验室,从事软件工程师工作。尽管研究所不是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的专门公司,但这里的工作环境却为蒂姆的发明提供了灵感和动力。


这里,他接受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为了使欧洲各国的物理学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室委托他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欧洲各国各地的物理实验室的信息可供科学家共享。


尽管当时互联网已经问世十余年,但却不普及,仍为美国政府及少数计算机专家独有。整个互联网面貌也与今日迥然不同,既没有浏览器和统一资源定位器,也没有互联网网址。


软件工程师如果想整合有用资源,就不得不连接到新的机器、学会使用某种新程序、通过一种新的数据格式获取其想要的数据,这给蒂姆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软件开发虽然不是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早在牛津大学主修物理时,蒂姆就不断地思索,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点”,连接千千万万台电脑,打破信息交流的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经过艰苦努力,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quire”。


蒂姆用这个软件将研究员们的数据库同他的电脑联接起来,他们通过自己文件上的一个词或字,便可以查找到储存在蒂姆电脑中的其它相关文件。虽然这个程序从未公布,但它却为以后万维网的发展形成了概念基础。


发明突破,声名大噪


“Enquire”的成功激发了蒂姆的热情。蒂姆不满足于只把小范围内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他雄心勃勃地希望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来共享信息而没有存取壁垒。


基于他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眼光,他意识到只有利用超文本技术即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当时,超文本技术早已出现,而且每两年就要举行一次超文本的学术会议,每次都有上百篇的有关超文本的论文,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把超文本技术用到计算机网络上来,用这个技术组织信息,实现高效率的存取。只有蒂姆机敏地抓住了这一点。


1989年3月,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立项建议书,建议开展研究,用超文本技术把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建议书中他还指出,这个系统建成以后,将可能扩展到全球网络。


这个建议在CERN引起轩然大波,但在最终的实施中却遇到不小的阻力。在当时现存的技术条件下,让人们凭空想象出一个虚拟的、无边际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CERN终究只是核物理实验室而非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虽然也有人支持,但最终提案还是没有被通过。


但是蒂姆不灰心,两个月以后,他又一次散发了他的建议书。看到蒂姆这种不屈不挠的劲头,他的一个上司终于批给他少量经费,让他买了一台NEXT计算机,也允许他用一部分时间先开发一个试验系统。蒂姆花了几个月的空闲时问NEXT上实践构想,NEXTSTEP软件开发系统的良好质量为蒂姆的设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空间。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修改,在1989年的夏天,蒂姆终于开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虽然这个Web服务器事实上仅仅是CERN的电话号码簿,允许用户进入主机以查询某个研究人员的电话号码,但它却实实在在的是一个WYSIWYG(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


同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ld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刻引起了全世界轰动并被迅速推广应用。

image.png

蒂姆·伯纳斯·李(台上左)出席万维网诞生30周年庆祝活动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起,之所以没有迅速流传,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联接到Internet需要经过复杂的操作,而且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极端单调枯燥。Web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息。


蒂姆的这一发明,彻底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打破了信息存取的壁垒,带来了一个信息交流的个新时代,同时,也使互联网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变成了供全世界人使用的“知识百科”。正如《时代周刊》所说:很难用语言形容他的发明在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中有多大的意义,这就像古印刷术一样,谁又能说得清楚它为全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淡泊奉献,无私崇高


在今天,作为Web之父的蒂姆·伯纳斯·李已经功成名就,或许大多数人认为,和其它科学发明一样,万维网的建立是通向致富的捷径,然而与那些依托互联网一夜暴富者相比,蒂姆仍然坚守在学术研究岗位上,那种视富贵如浮云的胸襟,真正表现了一个献身科学的学者风度。

image.png

蒂姆亮相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早在1992年,蒂姆和他的研究伙伴曾考虑开设“网软”公司销售网络浏览器软件,但他最后作罢了。蒂姆当时已预见,一旦他的浏览/编辑器问世,势必引起网络软件大战,使国际互联网陷入割据分裂,他决定在的百家争鸣中扮演一个技术协调的角色,而不是角逐财富的商人。


为此在1994年,蒂姆创建了非赢利性的环球国际集团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邀集Microsoft、Netspace、Sun、Apple、IBM等共155家互联网上的著名公司,致力达成WWW技术标准化的协议,并进一步推动Web技术的发展。

image.png

蒂姆与他创立的环球国际集团W3C

个所有人都狂热追求金钱的时代,作为一个轻易就可以用自己的发明获得财富的发明者,他却“头脑发热”,放弃这个暴富的绝好机会,将万维无偿向全世界开放。据说,如果他当时肯为维网请专利,他就可以有机会与比尔·盖茨在财富一决雌雄。


很多人喜欢把蒂姆和盖茨作比较,无疑,微软在世界IT行业稳坐第一把交椅,盖茨富可敌国,但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无数的商业官司。批评的人说盖茨虽能捐出善款,与他人分享财富,但他争夺任何一个商机,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相反,蒂姆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有时“傻”得可爱。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蒂姆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碰巧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技术综合”。在他看来,WWW开启了信息时代新纪,不过是“偶然的因缘”、“水到渠成而已”。


他不后悔没有自组网络软件公司,这对他来说,只是“取与舍”,并非“得与失”。他始终坚持普通人优先受益的理想主义情怀,他的愿望是让互联网保持开放和自,让所有人使用并都能免费上网


无私和慧告诉我们,真正的伟人不在于聪明的头,而在博爱的胸怀。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51291-1170739.html

上一篇:[转载]郑南宁院士:迎接人工智能新时代
下一篇:[转载]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的产业化之路
收藏 IP: 112.255.174.*| 热度|

1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