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box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boxb

博文

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一种利用生物结皮防治水蚀荒漠化的方法

已有 4498 次阅读 2013-5-28 22: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日,申请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该发明专利历时2年,经过3次实质审查,权利要求经多次修改后最终同意授权,相当不容易。

一种利用生物结皮防治水蚀荒漠化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领域,特别涉及利用生物结皮防治水蚀荒漠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蚀荒漠化是由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是一种重要的荒漠化形式,它和风蚀荒漠化、石漠化、冻融荒漠化以及盐渍荒漠化共同构成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水蚀荒漠化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东北西部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其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蚀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严重的水蚀荒漠化致使地力衰退、灾害频发、河库淤积、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极大制约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少雨、降雨集中以及长期土地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是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是当前水蚀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手段。然而,多年植树造林的经验表明,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不足、蒸发强烈,该地区土壤水分长期亏缺,因此植树造林的成活率较低,即便成活后也会由于长期水分供给不足而生长不良,最终形成“小老树”。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不能形成有效的植被覆盖,反而会浪费深层土壤水分,形成土壤干层,使土壤水分亏缺和植被退化状况进一步加剧。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建议以灌草代替乔木恢复地表植被,并提出了植被承载力(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概念。

植被稀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在稀疏植被下或林间空地上,广泛发育着一种由细菌、真菌、苔藓、藻类和地衣等微生物与表层土壤相互复合形成的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的厚度可达30 mm,覆盖度可达70%以上。生物结皮对高温、低温、紫外线以及养分贫瘠、干旱胁迫等逆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普遍存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荒漠化地区地表植被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结皮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方面,生物结皮可以通过固定碳氮、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等作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部分营养元素的含量与有效性;另一方面,生物结皮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结构、增加表层土壤的稳定性和渗透能力,降低土壤随风力和水力的侵蚀。生物结皮优异的适应能力和卓越的生态功能引起了生态学、水文学、水土保持学等相关科学家的关注,他们希望在荒漠化地区通过人工培育生物结皮的方法对裸露地表进行覆盖,为退化裸露土地披上“生物地毯”,从而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一条新方法和新思路。

利用生物结皮防治风蚀荒漠化(专利申请号99116583.7200510063092.9200510055383.3)和石漠化(专利申请号200410098476.X200410098477.4)的方法已有描述,但在水蚀荒漠化的防治领域中还未有生物结皮的应用。一方面,水蚀荒漠化与风蚀荒漠化及石漠化是三种截然不同的荒漠化形式,三者在发生区域、形成原因、危害方式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均有本质区别。其中:水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是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形式;风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地区,是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荒漠化形式;而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喀斯特岩溶区,是以大片岩石裸露为主要特征的荒漠化形式。另一方面,生物结皮的种类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于受降雨、光照、气温等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植被等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不同区域内生物结皮的厚度、颜色等形态特征与微生物成分(藻类、苔藓、地衣等)、生物量等生物特征均差异极大,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生物结皮具有显著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作用与功能。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结皮防治水蚀荒漠化的方法,其为将生物结皮种源人工接种于水蚀荒漠化区的裸露土表,培育生物结皮,使其覆盖裸露土表。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发育良好的自然生物结皮,铲取表层10~30 mm厚的结皮层备用;2)将采集的生物结皮阴干去除杂物后粉碎,充分搅拌混匀制成生物结皮种源;3)将制备的生物结皮种源与细土以1:1比例混合后,均匀撒于待接种土表,并覆盖少量细土,完成后充分浇水;4)控制适宜条件促进生物结皮生长,包括浇水、追肥、杀虫以及清除杂草。通过人工接种、培养的方法可在短期内形成高覆盖度的生物结皮,且所形成的生物结皮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功能,是治理水蚀荒漠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附贴图一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3995-694467.html

上一篇:天漠—离北京最近的沙漠,不过是媒体哗众取宠的噱头
下一篇:发明专利授权:利用生物结皮对陡峭道路边坡进行绿化和防护的方法
收藏 IP: 169.235.160.*| 热度|

1 廖晓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