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藓结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应用生态学报》发表,并在当期的期刊封面对生物结皮进行了介绍。
摘要: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黄绵土和风沙土上发育30年的典型藓结皮为对象,分6层采集0~12 cm土层土样,研究了藓结皮对不同土层4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无结皮相比,黄绵土藓结皮的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提升了2.4、7.6、20.7、2.4倍,而风沙土藓结皮的这4种水解酶活性分别提升了3.5、22.2、22.3、2.0倍;黄绵土和风沙土藓结皮的体积含水量分别降低了6.5%和0.8%,温度分别降低了0.8和2.5 ℃;黄绵土藓结皮的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升了2.5、2.9和3.6倍,风沙土分别提升了3.6、3.0和6.6倍.4种水解酶的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温度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2种土壤藓结皮均能显著提升水解酶活性,这是藓结皮加速土壤养分周转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等酶促反应条件间接影响酶活性,是藓结皮促进土壤酶活性的重要途径.
期刊封面说明:封面图片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肖波于2015年8月在陕西省神木市六道沟流域拍摄,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景观。该区约17.8万平方公里,位于35°25′—40o38′ N,103°00′—113°53′ E,属半干旱草原地带,年均降水量250~450 mm。由于气候、地形以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区内植被稀疏退化、水土流失剧烈、土地沙化严重;近年来营造了大面积人工乔灌林,但因干旱缺水大多生长不良,成为只见树干、不见树叶的“小老树”。受益于人工林的防风固土作用,稀疏人工林下逐渐发育了以苔藓为主要成分的生物结皮(干旱环境下由细菌、真菌、苔藓、藻类和地衣等微生物与表层土壤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盖度达50%~90%。生物结皮可对土壤水分循环、养分循环、热量平衡、碳氮固持、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以及植被恢复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是地表植被的关键组成部分。生长不良的稀疏人工林和林下发育良好的藓结皮共同构成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地表植被景观。图片中为树龄约30年但生长不良的小叶杨,地表为发育约20年的藓结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