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炉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jiangxiao

博文

救学生的好编辑 精选

已有 7155 次阅读 2011-6-16 13:3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博士后, 博士生, 科学院, 博士学位, 审稿意见

  一个博士生工作了六七年,最后临门一脚由于技术上的失误,面临拿不到学位的可能,如果我们碰上该不该救?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是还是有的。有的研究所有规定,学生答辩后两年内一定要有篇文章被接收,否则不授予建议科学院授予博士学位。我觉得授予博士学位一定要发表一篇经过同行评议,有一定质量的原始文献。这绝对是个好的规定,标志着授予我国博士的标准达到世界最高。但是规定两年这个时限值得商榷。因为两年看似很长,但要做一篇好文章可能还不够呢。我听到有学生紧赶慢赶,在两年零几个月文章被接收了,但是却没拿到学位。我实在替他们惋惜。
  几天前我也碰到一例。这不是我的学生,他在国内答辩后文章还没写好,就出来做博士后了,因为博后这边老板等不及。一离开实验室,写文章肯定就慢了,历尽辛苦写好投出以后,时间就非常紧,二审意见回来的当天就是答辩后两年的死线。可是一般审稿很少按期回来的,晚十天半月是常有的。学生急得象火上房,辗转托我以前的学生找到了我商量对策。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学术造假,不是本人不作为,一个学生用了六七年的大好青春努力工作了,一定要尽力去救的。我想这么紧急的情况也许应该让杂志的编辑知道,催一下。可是编辑只能按审稿人的意见办,催也可能有副作用。同时作为作者应该尽量遵守杂志的规矩,只能到期后再催。再有在审稿过程中催编辑也是一种忌讳,连他现在系里的资深教授都王顾左右而言它,不愿冒这个风险。可是我想我作为一个外人,也许能帮着和编辑搭个话,就算编辑照章办事,也不会把事情弄得太糟。于是就起草了一封比较委婉的电邮,想和编辑通个电话说明一下情况。为了慎重起见,电邮的草稿先寄给那学生,让他找位米国同事修辞一下。那位美国同事把文字改得非常恰当得体,我收到后立刻给编辑发出了。
   当时已经是伦敦当地时间半夜12点了。没想到十分钟后就收到了回信,看来编辑是位工作十分勤奋的人。借此机会我在几分钟内又和她打了两通电邮,基本说明了情况。她十分愿意帮忙,但也说明只能给审稿人电邮说明情况,让他们按期打回意见,她在没看到意见前是不能正式写接收函的。同时她说,第一审没有重大意见,最终应该是能被接收的,只是时间问题不好控制。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审稿人还有些意见,再修改一轮,就不易赶上死线了。
   我把她的认为稿子没有重大问题的这层意思向国内的导师和学术委员会转述,基本上得到国内老师的理解,在学术委员投票时终于暂时通过了。在死线的当天,审稿意见果然按期回来,然而还有些小地方需要修改,但是只要编辑把关就行了。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改完的最终版本,当天投出去,却担心当时已经是伦敦夜里,如果编辑明天才看,国内报批就赶不上了。于是我只好又给编辑写了一封电邮。伦敦时间凌晨两点,她回信说最终版本是被杂志控制的,她不能直接看到,只能去电邮催,让那边给她。没想到到了伦敦时间早上八点,她的正式接收函就到了。彻夜等候的学生立刻把接收函转到国内,当时是北京时间下午三点,老师们还没下班。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我和这位编辑素不相识,但对她的勤奋敬业印象十分深刻。我想她一定也经历过攻读博士学位的辛苦,因此能尽力帮着一个从未谋面的学生。学生给她的感谢函中写到“你的好心和努力救了一个学生的前途”。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1685-455920.html

上一篇:再见,小方刀
下一篇:学生出息了
收藏 IP: 108.56.236.*| 热度|

27 刘用生 赵凤光 王季陶 钱磊 杨华磊 张亮生 高建国 谢鑫 梁建华 曹建军 冯利霞 陈斌 刘伟 于锋 郭超 王守业 胡想顺 聂腈 武夷山 赵福垚 王伟 陆绮 SprMorn tuner 重阳子 liangfeng dashit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