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柏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bolin

博文

《情报学报》第31卷卷首语(2012年)

已有 5536 次阅读 2012-1-13 16:28 |个人分类:情报探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情报学, 学科发展

卷 首 语

《情报学报》已经走过三十个年头。3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众多同行的努力与支持下,《情报学报》得到了稳健发展,也成为国内情报学界相当有影响力的期刊。

回顾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发现,情报学并非单纯地研究信息、知识或情报,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知识与情报的综合体。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情报”改“信息”,面对着当前的知识化趋势,抚今追昔,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情报的本质与核心。我们认为,情报学的基础是稳固的,情报学的核心是确定的。情报学是以信息、知识与情报为研究对象,并在研究信息与知识之序化的基础上,着力研究信息、知识与情报之间的转化。

相形之下,图书馆学的核心很多年来都是稳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好图书文献,二是做好用户服务。而情报学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少周折,其实它的核心也一直是稳定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获取信息,利用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情报,把情报传递给相关用户,提供决策参考或决策支持。第一个方面是获取信息,包括信息检索、信息抽取、情报采集等。从浏览到检索再到推送,从卡片检索到计算机检索,从题录关键词检索到全文句段级检索,从单一检索到多语言跨库集成检索,都是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获取的方式与方法在不断地演变,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这一核心任务并没有改变。第二个方面为信息分析,包括计量分析、多元分析、共现分析、引文分析、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专利技术分析、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技术与方法,从数值信息分析到文本信息分析,从文献计量到网络信息计量,从被引次数到h指数,从人工定性分析、人工定量分析到计算机定量分析甚至计算机定性分析,分析的对象在不断变化,技术的水平在不断进步,但方法背后的理念、分析评价的过程与机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有决策支持价值的情报这一核心任务始终没有变化过。第三个方面是情报传递服务,运用个性化推荐、协同推荐、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通过撰写动态快报、领域深度分析报告、科技参考等报告,把真实情况以及对真实情况的判断等各类情报迅速、完整地报送给情报用户。报告的形式会有变化,用户也可能是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企业各类人员等,但各类用户都是为了决策而需要了解事物的本质,都需要我们快速、准确地提供决策支持或决策参考所需要的情报,这一核心理念始终没有变化过。研究主题的不断变化恰恰反映了情报人员善于捕获新生事物、对信息高度敏感的专业特质。

《情报学报》发表了很多涉及上述三方面的文章,也一直在坚持这样的宗旨:在坚持情报学核心的基础上适当扩展,注重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以情报为主线,以信息、知识为两翼,以信息、知识、情报之间的转化关系为研究重点,协同运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评测本方与他方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情况,并做好以情报传递为代表的相关用户服务工作。

情报学是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世界上的信息量越大,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分析的需求就越强烈,而这恰恰是情报学的优势所在。这样的学科能够培养出一类社会需要的特殊人才,因为我们发现,优秀的情报学从业人员对信息高度敏感,具有快速捕获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及多种工具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具有很强的动态适应与自我调整能力。在建设知识社会的进程中,情报学呈现出空前美好的发展前景。从历史上看,情报学借鉴、移植其他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丰富自己的能力很强,这其实也是情报学的一个优势。

《情报学报》愿意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提供优良的服务。如果《情报学报》像一个舞台,那么,每位情报学研究人员则可能是演员、编剧和导演。我们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情报学报》,踊跃投稿、认真审稿、积极提出批评与建议,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情报学报》办得更好。《情报学报》这个舞台越大,越漂亮,就越可能上演一些无愧于时代的辉煌剧目。

 

化柏林 武夷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1591-528684.html

上一篇:《情报学报》投稿须知(2012年新版)
下一篇:学术讲座:情报转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收藏 IP: 168.160.62.*| 热度|

14 许培扬 赵星 马峥 周春雷 曾新林 魏瑞斌 赵宇翔 刘宇 王晓光 章成志 谢晓专 胡泽文 王启云 黄宁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