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为零,诚实第一,学习第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anLIU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IOZ,CAS

博文

也谈“七年之痒”

已有 3922 次阅读 2008-10-25 02:19 |个人分类:为学感言

        何为“七年之痒”?没理解错的话,意思大概是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而出现一些问题,刚才baidu了一下,马上找到了文献的出处:来源于一名国外专家对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做过的一项调查,具体内容貌似同人的情感问题有关,但据我的浅薄了解,至少在我国,这个“舶来品”大多被用来解释一些夫妻结婚七年后的感情趋冷问题。
        我无意也没有多大兴趣去讨论什么两性话题,今天只是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把这个词和我在过去七年身处的“生物”圈硬扯上了关系。 进入“生物圈”已过七个年头了,按理说根据一般规律,该到了“七年之痒”的关键期了。我也曾试图做一个类似的七年总结,因为如果从专业的角度,七年的累计数据已经很可能发出比较漂亮的文章了,但当我安静下来细细回想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七年之痒”对我来说真的没啥感觉——隔靴搔痒还差不多。
        写一点自己的拙见:生物是个很大的圈子,但还是没有大过生态,因为生态在包含生物的同时把所有和生物有关的非生物也包含进去了。实事求是的讲,我很喜欢生态学,不仅是因为它是我专业的问题,这符合兴趣是人行为原动力的假说,这是为什么连100多个国家那么多个民族都验证过了的“七年之痒”定律到了我这里突然卡壳,而现实却是:我是一个年龄已近30,却仍在一个研究所里吃着每月比城市最低贫困低保还低的助学补助,每年还要拿出将近一半的时间远离城市生活的野人!奇迹乎?非也。
        但总结起来,虽然上面谈到了兴趣,然而至今为止,我真的连生态学的皮毛还没学到。自己一直有个愿望:生态学完全配得上在一所高校里独立成院(School of Ecology),这在国外非常普遍,但在国内好像还很少见(请区别不是资源环境学院或保护生物学学院),这个学院的产生甚至可以使我国现有高校院系的设置重新进行一次大的洗牌:包括数学系、经济系、管理系、计算机系,历史系,生物系等等很多专业都可以被合并到生态学学院中来。蔡明此时多半会站出来纳闷:“为什么呢”?因为以上粗想便说出来的那么多个院系所涉及到的相当多的研究方向都可被划归为生态学问题:生态学需要数学的统计学基础和逻辑推理技巧,需要通过相关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去优化处理一些矛盾和关系,需要计算机技术和平台的建立来满足生态学模型的构建、预测和应用,需要时刻关注现象中的不同历史性的时空尺度问题,当然需要我们基础生物学提供研究对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将最终回到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但就像是“七年之痒”被我们广泛应用一样,生态也被现实世界带上了许多顶帽子,什么颜色的帽子都有,大的小的都有,不管带上好不好看,得不得体,先戴上再说,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大街小巷看到“生态XX”的字样,我只想说这真是一件很可笑很可怜很可惜很可悲的事情,简而言之——很囧很足协,表面上看似重视生态建设的举动恰恰反应了我们是一个缺失生态文明的社会,从没有考虑过生态学中的一个普遍思维方式:最小的能耗最大的产出!我们花了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到头来确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我们手里拿着的是用纳税人的钱做的篮子,破篮子做的越多越好,巴不得的多做几个呢,但产出了什么呢?请问:是人口和宠物密度都很大的城市绿地吗?答曰:“当然不是,是镇平华南虎!”我晕菜!

       说到这,倒让我想起今年在贵州黔东南苗侗自治州州府凯里调查时见到的一幕:一排排极度具民族特色的村寨错落有致的簇拥在一大片天然风水林下面,世世代代,风调雨顺,这就是生态,给人一种很踏实很实在的感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1444-43991.html

上一篇:Thanks for your quick response!
下一篇:可持续性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1 徐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