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指导经验和个人感悟,本文提出了对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创新型人才“威逼利诱”的综合指导和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课题的初步阶段,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培养模式,学生对这种新的培养方式和未知问题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掌控感和畏惧感,教师多以做出设计和发表论文后的成功利益来鼓励学生;项目中期,对学生多以面谈和汇报的方式来“逼迫”学生和督促项目进展;项目后期,学生一般会做出一定的初步成果,为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大的成就感和荣誉度来诱导学生。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促进高校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促进高校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与发明创造的基本训练和素养[2],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形成创新性的教育氛围和传承[3,4],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自2009年以来,本人结合学术研究课题指导了10余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讨论和团队协作的探究性学习,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本人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威、逼、利、诱”的培养方法,即鼓励、诱导与督促并存,并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又有所侧重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研究。具体说,就是在创新计划实施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积极性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某一两个方法为主、另外方法为辅的指导原则,形象的说法是“举着棒子、给着甜枣”。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虚”“实”结合
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虚”的,不是可见即所得,因此一组学生的创新项目即使被评为“优秀”,但从学生本身来说并不好评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真的得到提高和加强;其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主要是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指导教师评价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学生也说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确实提高了很多,但如果没有样品、没有仿真、设计方案没有、论文没写,你就缺少了证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证据,直接的结果是项目不能结题,关键是会对后续创新项目的实施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做项目的持续动力。
虽然学生做出样品、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并不代表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定得到提高,但做出样品、撰写专利与发表论文起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与传统的课堂作业有很大差别[5]。因此本人的培养原则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虚”和创新形式的“实”结合起来,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的潜移默化和阅读文献、举办讨论、新思想的争辩和学生的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高远目标的培养和眼下工作的进展结合起来。
创新计划的启动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探究性的未知问题具有莫名的不可掌控感和潜在畏惧感,教师应该采取以“利”和“诱”(即鼓励)为主,要让学生能看到天边斑斓的彩虹(远景),也要看到百米外的红彤彤的甜枣和樱桃(初步目标)。
此阶段我会给每一组学生做长谈,基本把创新性计划项目美好的远景、切实的近景、宏观的研究性安排和具体的阶梯性指标告诉他们,而且我会要求组长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和优盘,把整个创新计划执行的不同时间段的任务安排和具体的阶梯性指标记录清楚,带着任务去阅读我安排的文献资料,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学术数据库搜寻文献的技术,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创新性计划有宏观的认识和细节的把握,并会自己解决所碰到的新问题。
二、合理安排创新性项目的实施时间
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我始终秉乘“创新性计划是课外的学术活动”这一原则,即不能因为做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而耽误正常的课程学习,在学习相对不太紧张的时间段督促学生做创新性项目。具体时间安排是充分利用新学期开学和期中考试后的一个月以及寒暑假。一般利用新学期开学和期中考试后的一个月让学生阅读文献、讨论、提想法和思路,再次阅读文献并经过一两周的时间沉淀再次讨论和修改思路,思路基本明确后抽调部分成员去实现和验证想法,有进一步的问题随时与我讨论。一旦创新小组的任务基本明确,此时的学生已经能够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并已经掌握如何发现创新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此时我会完全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具体方案等,有争议的时候随时联系我,组织队员讨论。此时我的做法是补充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我只是修正他们的讨论,而不去主导他们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带队经历,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需要再一次跟我讨论时,他们一般都会有更完善的新思路,往往都是由于知识面所限导致的停滞,说明这些学生课后确实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
项目执行的前半阶段,由于希望小组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氛围,我基本以“威”和“逼”(即督促)为主,基本每两周让他们汇报一次本阶段的进展,讨论文献的阅读,讨论想法和思路是否可行等,直到我感觉学生对问题和思路的把握基本到位。
项目执行的后半阶段,基本已经进入仿真实验和论文撰写阶段,此时学生一般已经尝到了甜枣和樱桃的美味,因此我会指引学生观看远处斑斓的彩虹,并分派部分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增加他们对远处成果的好奇性和诱惑力,此时“威、逼、利、诱”几种方法需要更好的协调使用。
三、以老带新与资源共享
由于我带的创新性项目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对新立项的项目和学生,我会组织上一届的每一个创新小组在理学院数理创新实践基地为新学生开展一次经验介绍、方法普及和成果报告,学生就成功的经验、有可能的疑惑和问题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让他们介绍大概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他们克服困难的过程和方法。创建QQ创新兴趣小组,新成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老学员交流,有效的促进了潜在问题的有效快速解决和新生的上手时间。
资源共享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项目在创新性项目执行阶段收集的文献、程序和工作日志等,在不牵涉到隐秘的情况下我都建议他们与新生共享,因为他们也是从上一届学生处获得了相应的资源和成功经验。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来自计算机学院的赵国帅、刘国莅和刘虎球创新小组,他们的程序框架和设计思路无私的共享给后来新立项的创新小组。
四、要充分相信学生
敢于组队参与创新性项目的学生的勇气和水平一般是没问题的,我做的工作只是提供一些参考文献和一个大体的研究方向,给学生讲清楚学术性任务和课堂作业的区别,教给学生阅读和搜索学术文献的方法,着重强调组长的职责,并引导全体队员团体协作。起步阶段要鼓励和督促并行,步入正轨之后放手开展工作,大概掌握好让学生品尝到近处甜枣和樱桃的关键点,并引导他们对远方彩虹的无限憧憬。
在创新性项目小组工作步入正轨之后,只要立好组长的职责,一定要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制定详细具体的执行方案,一定要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培养他们自己能从文献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6]。根据我的带队经验,当我们再一次讨论时,这些学生往往能带来惊喜,他们寻求的解决之道一般会超出我原先的预想。他们此时提供的解决方案即使与我预想有出入,我也不会按照我的预想修改他们的方案,如果出现科学性差错一定要及时提醒,但我也仅限于提醒,到底哪一种方案更合理,我会让创新小组成员自己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五、培养共同奋斗的团队荣誉感
除了严格督促、放手工作、小有收获以外,还要更高层次的培养学生的团队荣誉感,我认为如果能激发每一个小组成员对该创新小组的归属荣誉感,大家从心底里能够认同创新计划,并乐于为完成该计划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必将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组长在课下召集成员讨论文献、研究思路和任务分配时,创新小组每一个成员作为创新小组的一份子会同心协力的努力工作。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创新项目成员的团队工作(team work)精神,锻炼小组组长的协调能力和学术领导力。
六、结束语
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分阶段应用“威、逼、利、诱”等不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即实施鼓励和督促相结合,培养学生从事学术性研究的基本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因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
注:这是写的一篇教学论文,决定贴在博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