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osh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oshu

博文

“discharge” 和 “runoff” 的区别

已有 639 次阅读 2024-8-10 09:14 |个人分类:水文大地测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水文学中,“discharge”“runoff”“streamflow”“flow” 都涉及水的流动,但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有一些差别:

  1. Discharge

    • 定义: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特定断面的水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为单位。

    • 用法:广泛用于描述河流、溪流、湖泊等水体的流量,是一个精确的术语,用于水文学、流体力学等领域。

  2. Runoff

    • 定义:指的是流域内从降雨、融雪等水源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量。它是水文循环中地表水的部分。

    • 用法:通常用于描述水从地表流出并进入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过程,是水量平衡方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3. Streamflow

    • 定义:指的是流经河流、溪流等水体的水流量,类似于 “discharge”。

    • 用法:特指流动于自然或人工河道中的水流量。它是 “discharge” 的一个具体应用,通常用于描述小溪、河流的流量。

  4. Flow

    • 定义:是一个更广泛的术语,可以指任何液体的流动,包括河流、溪流、湖泊中的水流,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液体流动。

    • 用法:在水文学中,“flow” 可以用作“discharge”的非正式替代,但它的应用范围更广,不仅限于水体,也可以用于描述管道中的水流等情况。

总结
  • “Discharge” 是一个精确的术语,用于描述特定断面的水流量。

  • “Runoff” 描述的是水文循环中的地表水流动。

  • “Streamflow” 专门指流经河流和溪流的水流量,类似于“discharge”。

  • “Flow” 是一个通用术语,可以描述任何液体的流动,包括但不限于河流和溪流中的水流量。

在水文站监测中,河流流量通常使用 “discharge” 这个词来表示。水文站测量的流量通常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特定横断面的水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为单位,这正是 “discharge” 所表达的概念。

在水量平衡方程中,通过降雨量减去蒸发量和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得到的径流通常指的是 “runoff”

具体来说:

  • Runoff 在水文循环中指的是地表水的流动,包括从地表径流、河流流入湖泊或海洋的水量。它是降雨、融雪等水在流域内分布和流动的结果。

  • 这个 “runoff” 是通过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的,考虑了流域内的降水输入、蒸发损失和地下水储量的变化。

将水文站监测的流量与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到的径流进行比较,以验证计算的可靠性,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数据收集

    • 水文站流量数据:获取水文站提供的实际观测流量数据,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流量(如立方米每秒)为单位。

    • 水量平衡数据:从降雨量、蒸发量和陆地水储量变化等源获取数据,计算得到的径流。

  2. 数据预处理

    • 时间同步:确保水文站的流量数据和水量平衡计算的径流数据在相同时间段内进行比较。

    • 空间匹配:如果水文站的位置与计算区域不完全一致,考虑空间上的差异,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3. 计算水量平衡方程

    • 根据以下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径流(Runoff):Runoff=Precipitation−Evaporation−Change in Water Storage

    • 确保使用的降雨量、蒸发量和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的单位一致,并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

  4. 比较和分析

    • 统计比较:计算实际流量和计算径流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进行量化比较。

    • 图形对比:绘制实际流量与计算径流的时间序列图,观察两者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情况。

    • 误差分析:计算实际流量与计算径流之间的误差,如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等,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解释结果

    • 讨论可能的偏差来源,如数据误差、模型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测量误差等。

    • 如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则表明计算的径流估算是可靠的;如果误差较大,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改进模型或数据质量。

  6. 验证和调整

    • 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其他独立的数据源或方法来验证结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这些步骤,您可以系统地比较水文站的实际流量与通过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到的径流,从而验证计算的可靠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128-1445864.html

上一篇:Farrell 1972年论文深度理解
下一篇:岩石圈流变特性
收藏 IP: 112.102.7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7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