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都很羡慕教师有寒暑假,殊不知教师的寒暑假并不轻松。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寒暑假不排除陪伴家人、搞搞娱乐、外出旅行等内容,但最当紧的恐怕就是进修和学习,比如包括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预习备课、总结学生成绩与反思教学效果,最不济的也要看看相关书籍,以提升专业素养。如果教师们没有这么做,假期里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那寒暑假的意义也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这涉及到“怎么做教师”这个很重要的话题。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和教育领域各种制约因素的复杂化,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更为迫切和困难,这种压力无形中转嫁给了各级学校和教师们。因而,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必要思考“如何做教师”这一所有教育问题中的元问题。
无论是“园丁”还是“蜡烛”的美誉,都反映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敬和赞美,其背后是一个广为大众接受的观点:教育有其特殊性,不是谁都可以从事教育这个行业,不是谁都可以做教师。这就要求首先把好教师职业的“入口关”,加强职业资格考试和招聘考试难度,但此外,教师自身也必须有自我觉醒的意识,唤起自己对教育行业的激情、想象力与当一名优秀教师的渴望。
同时,就算是教育界的好苗子,如何成长为深谙教育规律,不断走向理想的教育状态,也是个问题,必须成为每个教师的职业追求。《学记》就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其背后的道理就是人们非常熟知的“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成长路径的探究,加深对大自然和人类知识、文化与文明传承规律的钻研,并在与学生主体生命的接触过程中加强自我塑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灵性自觉,达到叶澜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理想教育目标。
当然,理想的教育在现实中也有寸步难行之时,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些一线教师们被学校领导的政绩和自己的业绩捆绑,经常是身不由己,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还要有与所处教育环境斡旋的高超技巧。没有这种能力和技巧,很容易放弃教育理论和规律,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显然,没有谁天生就具有这种非凡能力,其获得需要一线教师们多向名师取经,并在教育实践中摸索,提升平衡理想和现实的教育智慧。
以上内容说明,教师职业崇高的背后是教师们背负的特殊使命:怀有热爱教育的初衷,具备走向教育理想的信仰,掌握与教育现实斗争的艺术。所有的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们不忘初心,孜孜以求,毫不松懈。这样看来,学校里的每一次教学都应是教师们实现教学相长效果的生命场域;人人都羡慕的寒暑假,也正是教师们用来充电,进行深度学习与反思的好时机。
因而,教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职业。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注解:“如果一种职业不是让人愈发活力充沛,而是愈发消沉萎靡,那就的确要忧惧这个职业本身了。”当教师们都能经常问自己“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并有针对性地改掉不良教育理念和做法时,也许,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前景。(肖纲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