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学那阵子到学校里的小书店闲逛,碰巧看到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1892-1941)的一本诗集:《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突然勾起20世纪90年代的记忆,记得那时曾读过茨维塔耶娃的一组散文,很是震撼,也由此记住了这个名字。今天再次看到她的名字,也就义无返顾地把这本诗集买下,好久不读诗了,断断续续地终于在昨天夜里把它看完,说实在的内心有些悲凉,这是她的宿命。
坦率地说,茨维塔耶娃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女人,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她的一生注定是要在暗夜里悄然熄灭的,那个时代无人能幸免,更遑论其他。抛开诗歌本身不谈,我个人感觉:茨维塔耶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既缺乏对于未来的判断,在荒谬的时代这是要命的缺点。课上也经常对学生们说,对于未来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经验,更多地却是凭借知识(这与智慧有关)。要知道人是这个星球上唯一对未来有恐惧感的动物,如果缺少对于未来的感知其命运自然就处于被动状态。当然我不是苛责茨维塔耶娃,只是对她悲剧的一生感到有些惋惜。诗歌和哲学一样,都属于屠龙之术,需要一个能够养育它的池子,它很脆弱,对于环境的要求是苛刻的,换句话说它是高度敏感的。所以当茨维塔耶娃1939年6月18日带着儿子离开法国回到苏联,已经是一个非理性的选择,最悲剧的是她1941年8月8日离开莫斯科到小城叶拉布加更是一个错误,至此她已经陷入绝境:弹尽粮绝。除非她是裁缝或者厨师,她终于坚持不小去了,8月31日上吊自杀。还好她留下了那些滚烫或者冰冷的文字,否则她真的在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她用最后的气力表达了对肮脏年代的拒绝!昨天夜里,看完后连吸了两支香烟:自然自语道:我是她认为的那个一百年后的读者吗?这是一个不需要答案的问题,因为绝望背后一定是深深的落寞与拒绝,包括时间。
今天我们活着,暗淡无光,忙忙碌碌。但是,诗歌或者哲学总会用它锋利的刃口擦洗掉岁月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点点锈斑,让暗淡的生活透露出一丝亮色,虽然微弱,但也会让沉睡的激情或者热血开始复苏。
2013年4月8日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