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引领人生——从老太太现象看人才标准的选择
李 侠
这几日科学网上“土洋”之争又一次波涛汹涌,热闹之余,还是让人有些遗憾。客观地说,这个话题炒了二十年,我们在认识上可以说丝毫没有进步,仍然是用一种偏见代替另一种偏见,而且这种趋势也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甚至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各种招聘启事就是明证)。这里涉及到一个被遮蔽的老问题:人才评价,评价什么?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人才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公平,那么基于公平的原则,我们该评价什么?这就涉及到人才的实质是什么,按笔者以前的说法就是人才所拥有的学术资本存量问题,我们每天的努力也都是在缓慢地积攒学术资本,整个市场以你所拥有的学术资本的存量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才是问题的实质。那么人才评价体系中与学术资本存量无关的因素都应该不予考虑。正如在政治上我们所形成的平等共识那样:不以种族、地域、宗教、性别、肤色、出身来衡量人一样,因为这些因素与人的本质无关,只有基于此,人的平等才是现实的,文明的进步也在于此,由此,一个公平的社会才有可能出现。
当下的人才之争又退回到落后的地域、出身之争,恰恰遗忘了人才评价的实质。地域、出身之争本是工业化时代兴起时的模式,那时整个社会用人快速增加,为了降低人才的鉴别成本,只好用地域与出身的整体水平来替代对个人水平的考察,这是一种工业扩张时代的权宜之计。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个别企业与个人没有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与资源用于鉴别人才,所以只好用粗略的替代策略解决日益增加的鉴别成本问题。时至今日,这种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展现,如今我们已有能力去鉴别人才,仍然套用老模式只能是出于傲慢的心态而已(排除无知的可能性),借此羞辱对方,达到蔑视而已。笔者曾在课下对同学们聊起,在检索系统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人如能真正攻克癌症等尖端问题,不论该成果发表在何种小杂志、或者作者来自于任何无名的机构都会被快速承认。其原因就在于他贡献的学术成就与那些外在要素无关。能够让孟德尔、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是他们的成就而非他们的种族、性别、出身等因素,笔者十年前曾与朋友喝酒聊天时说过一个段子:在评价女人时,人们总是习惯去比较女孩们漂亮与否,但很少有人去比较哪个老太太更漂亮,而更关注她们的内在品质。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其实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一个学者最终是要靠学术成就来说话的,对于其他的历史并不太在意。因为那都是与成就无关的流变之物,真正具有永恒魅力的却是他的成就。俺曾戏言:能够战胜时间才能称作永恒。与其搞地域与出身之争,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用成就引领人生。
恰好手边有一本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1798-1863)的日记,其中,他在1856年2月21日写的一则日记很有趣:没有杰作,也就无所谓大艺术家,而艺术家如果一生之中只产生过一件杰作,那么仅就这一桩而言,他还算不得是大艺术家。像这种样的东西一般都出自年轻人之手。有的时候,由于天才早熟,或是一下子心血来潮,搞出一件非凡的作品,但是这种早期露出的艺术家的苗头,需要在他成熟之后,在他到了真正有修养的年纪之后,才能得到牢固。总而言之,只要是有才能,这一点往往是不成问题的。
2012年12月26日中午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图片就是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