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斯卡赌注与哲学的慰藉
李 侠
我们时常会被自己内心涌现的宏大理想吓坏了,或者被庸常的琐碎生活彻底压垮。其实,这两种状态都很令人担忧,而我又不得不时常游走于这两者之间:心情起起落落,如过山车一般。中年了需要内心安静,坦然面对遭遇的一切,于我而言就是尽量把一切简单化,最大程度上达到马赫所谓的思维的经济性原则,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无法做到一切。
这几年一直忙于上公共课,也是时常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书籍,其中,总会推荐几本不错的哲学导论之类的书,用意很简单:让学生们尽量成为一个全面的人,而不是一个无脑的机器。我们的哲学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内在目标就是要把人培养成无思的机器,或者通过极端恶心的做法让学生们彻底厌恶哲学,遗憾的是,这两种情况我都遇见了,为此我们未来要背负的代价是无法逃过的。最近几年,让人高兴的事情是,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也许是由于传统信仰的失败带来的一种变化吧。
苏格拉底曾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坦率地说,这个句型很牛,以前也曾撰文聊过,但一直未尽兴,故而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由此,我也一直珍藏着这句话,很多年了都不舍得丢弃。在今夜无所事事的百忙中,把这句话拆解成正反两个命题:审视的生活是值得过的,否命题就是老苏的那句话。现在我们回到正题:审视生活。这里的难点是如何审视?这才是有技术含量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说审视生活的,你拿什么审视?肯定不是拆迁用的铁锤。以前我曾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拥有的概念的奴隶。换言之,这些概念构成了你内在的认知图示,你用这些图示来加工你遭遇到的各种经验。否则你根本无法认识事物。这些图示主要有几个维度:真假、善恶、美丑、公平、正义、自由等,缺少这些图示你就没有能力审视自己的生活。同样,可以引申出一个推论:有什么样的图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和人生,哲学恰恰是构筑一个人内心图示的最好工具和原材料。在一个荒谬的时代,对于心灵而言,哲学是一种恒久的慰藉。唯物主义败坏了人类的心灵,让灵魂无家可归。
人这种动物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他既需要消费物质产品,也需要消费精神产品。在物质层面,他与动物无异:用物质维持物理性生活;问题是他还需要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是需要消费精神产品的。如果精神产品营养不良(如果出现伪劣与有毒,情况更糟),那么就会出现心灵的厌食症或者中毒,心灵的厌食症是很难治愈的。遗憾的是,当下的中国正在遭遇严重的精神产品大范围歉收与缺乏营养的状态,整个族群精神饥渴的状态愈演愈烈,后果实在让人无法乐观啊。
也许哲学就是一种不错的精神产品与消费品,对于当下而言,这个选择是很划算的。从长远来说,那是要靠信仰来提供稳定的精神产品供给的。在新的信仰没有确立起来之前,宗教是不错的选择(我比较相信新教,马克斯韦伯的论证还是过硬的)。恍然记得法国哲学家帕斯卡(1623-1662)关于宗教话题,即帕斯卡赌注,那真是一个很漂亮的论证。(所罗门绘)
类型 |
如果上帝存在 |
如果上帝不存在 |
我们信仰 |
永恒的报偿 |
我们失去了几次享乐的机会 但却通过祈祷得到了启示 |
我们不信仰 |
永恒的惩罚 |
不会有问题,经历一些好时光 |
在这样的四种组合中,我们会看到,最好的选择是信仰,而不信仰的最好结果无非是存在一些无所顾忌的享乐机会而已(仅占所有可能性的四分之一)。因此,信仰为精神生活提供了一种丰腴的食粮(有四分之三的可能),它会让人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相反,不信仰的人生则是匮乏的,在饱食终日中,精神贫困,灵魂逐渐枯萎。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人生而言,哲学是一种恒久的慰藉。
2012-5-22夜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