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王大洲教授和《大科学工程史》 精选

已有 5923 次阅读 2023-10-11 18:5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65e08a61b1ba7e2d85714acdcdb46c8a_0_0_0_0_water.jpg

王大洲教授前段时间寄来一本大作《中国大科学工程史》,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这应该是关于中国大科学工程的最权威、最厚重的一本力作,全书十一章,从天上到地上再到海洋以及微观世界(高能物理)全覆盖,合计64万字,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重要科学领域的大科学工程,客观地说,这是中国科学界家底的一次全方位盘点。仅从盘点家底的意义上说,这就是一项既辛苦又伟大的工作。

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关于大科学工程缘起、概念界定以及发展脉络与机制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第十一章则是在对八个领域大科学工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大科学工程的总结,既有成功经验的介绍,也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这种论证逻辑很有力量,以往我们都是从一两个案例得出一些经验与结论,其实这种模式导致结论的可靠性比较弱,大洲教授显然了解这种局限,故而不辞辛苦,从多个案例和角度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结论要牢固、扎实和可靠得多。

这本大作也是我心目中当代中国科技史的写作典范:朴实、沉稳与硬核。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为王仍是科技史学界的主流范式。

今年七月份在交大举办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有幸再次见到大洲教授,倍感亲切,认识大洲教授也二十多年了,他还像年轻时那样,清秀、温润、为人低调、眼光中总是洋溢着热情与温暖,按照刘则渊家教授的说法技术哲学东北学派,我认为王大洲教授是第二代学者中的佼佼者,我看过他早些年写的技术哲学论文,而这本著作则是当代中国科技史领域的著作,大洲教授已经完成学术转型,而且一出手就是重磅著作,这本十年磨一剑的著作,让我无比钦佩,都在大学工作,人家怎么就可以做到这些,见贤思齐,也希望看到大洲教授在未来取得更多的成果。

第七届.jpg

2023-10-11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405567.html

上一篇:诺奖是对坚持长期主义与良好科研生态的回报
下一篇:关于新型举国体制应用场景的三点思考
收藏 IP: 101.88.43.*| 热度|

8 崔锦华 王涛 武夷山 王安良 段含明 杨正瓴 史晓雷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