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真正的关怀很多时候都是技术性的 精选

已有 9775 次阅读 2023-9-15 18:0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信念.jpg

真正的关怀很多时候都是技术性的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前段时间孙丹阳博士来信,请我为她的新书《心灵疗愈:信念修正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写篇序言,当时欣然答应,一是感念于丹阳博士对于学术的热情与执着;二是这是一部蕴含深刻技术性关怀的对人类思想史某个侧面的探幽之作。缺少这两者任何关怀都将无所依托。

信念是人类心灵中最隐而不显的侧面,没有人否定它的存在与功能,然而在信念与行动之间存在着理不清剪还乱的谜团,一旦两者之间出现不协调,在个人或社会层面就会出现严重问题。从哲学视角来说,信念属于认识论的研究范畴,从某种程度来说信念远比奎因所谓的“信念之网”更为复杂,甚至可以看做是心灵的黑箱结构。研究心灵哲学的人大体有一个共识,当代认识论研究经历了两条进路:第一条是从内向外的研究进路。经由意向性、指称、语言再到外部世界这条研究进路,这也是整个二十世纪初到中期以前的主导研究路线。第二条是从外向内的研究进路,即从刺激、情绪、感受(感受性)、再到意识(意向性),最后到达心理内容。关于信念研究大体上也有这样两条进路,向内探讨个体信念的形成机制,向外探讨从个体信念到群体信念的跨越。

孙丹阳博士的这部新作显然是关于前者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探讨历史上诸家学说关于个体信念的形成与嬗变,尤其是关注心理疾病患者的信念修正问题。为此,作者探讨了20世纪三大流派对于信念的分析,分别是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视野中的信念及其机理,20世纪中叶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信念与价值,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降兴起的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信念修正问题,综合百家之长,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MBIRM)。整个论证结构清晰简约再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让这部学术著作的阅读体验颇有惊艳之感,客观地说,这实在是一部既有深厚的学理支持,又有浓郁人文关怀的好书。

2018年有幸申请到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内容就是关于信念修正的,只不过切入点是从心理内容切入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信念形成的路径大体是这样的:感受——心理内容——经验——信念,呈现概念外延逐渐缩小的趋势,即感受的外延大于经验的外延(心理内容的第一次表征),经验的外延大于信念的外延(第二次表征),由此可知,一个人的信念形成是一个逐级缩减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能形成经验,也不是所有的经验最终都能转化为信念。丹阳博士在交大读书时我们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当时我的兴趣倾向于关注信念形成的向内路径,即基于心理内容表征的信念形成与修正路径。近年来我的关注点经历了从向内到向外的转变,即从个体信念到群体信念的转化,这也许与我近年来一直研究科技政策与科学社会学问题有关。这里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其一,信念与潜意识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的信念都是以快系统的形式呈现的,按照卡尼曼的说法,人类思维的快系统一定是潜意识的,只有这样才能快起来,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耗费我好几年的时间,至今也没有做出来;其二,个体信念与群体信念是如何互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最近五、六年,我们曾尝试分析文化信念(科学文化)与道德信念是如何影响与塑造个体信念的,当年我们曾认为信念修正有三种策略:替换、删减与增加,如今看来修正模式要比这里罗列的复杂得多,可喜的是丹阳博士这几年在这个问题上又有了新的更多的推进,而且聚焦于个体信念的修正,这就使得这本著作具有了更多的现实关怀。

从过往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每一次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群体信念与社会变迁并不总是同步的,总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被时代的列车抛下,在近代科技革命以前,由于相邻两个时代的知识梯度差并不是很大,社会转型在观念层面遭遇的危机要小得多,因而我们猜测在古典时代出现心理障碍的人群数量要远少于近代社会转型后出现的心理障碍患者的数量,这一切皆源于近代以来知识的快速增加导致个体学习成本提高以及对适应能力有更高要求造成的,这些新增的生存必备的配置要素,造成人作为存在者在科技面前所呈现出的无力感以及被遮蔽感,法国哲学家福柯在《癫狂与文明》一书中,以理性对非理性的对立来说明这种变化。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社会进步的代价在心理层面上就是有心理障碍的人群在快速增加。那么,对于这些有心理障碍的人群社会又该怎样提供帮助呢?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心病还要心药医,这就是心理治疗在近现代以来一直火热不衰的原因所在。由于信念的复杂性,心理治疗从信念入手更体现了作者的技术性理想与关怀,这也是作者提出疗愈心灵的深意所在。我坚信任何体面与有尊严的社会背后都有一群默默的推动者,我也坚信丹阳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孙丹阳博士大学时是学心理学的,然后又读了科技哲学硕士与科技史博士,这种学科结构更有利于从多个维度审视一个难问题,由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她未来会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多有创见性的成果。转眼孙丹阳博士已经毕业四年了,我至今还能记得2014年她协助我筹备第五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年会时的情景:那个为人低调、做事踏实、处理问题有章法,能让杂乱的事情在不声不响中归于秩序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值此新书出版之际,谨以此文为序,预祝孙丹阳博士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

信念4.jpg

信念2.jpg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为孙丹阳博士的新书《心灵疗愈:信念修正的理论与实践》写的序,由于这段时间整天瞎忙,拖了很久,希望没有耽误她的著作出版。祝一切顺利!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3-9-15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402756.html

上一篇:人口负增长真就那么可怕吗?
下一篇:科学世界里的疯狂是一种美德吗?
收藏 IP: 202.120.11.*| 热度|

12 马臻 杨正瓴 王涛 尤明庆 黄永义 张俊鹏 武夷山 郑永军 崔锦华 吴斌 李斌 李本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