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群体特征分析及思考 精选

已有 10869 次阅读 2020-12-14 14:4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01NUI3hgy1glk1kd3o4dj60m90m845502.jpg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群体特征分析及思考                      

吴艺贝、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颁奖18届,每届最多授予2人,先后共有33位获奖者,奖金也由最初的500万元提高至800万元,主要奖励在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本文主要从年龄、地域、教育背景等方面对33位获奖者进行群体分析,以资探讨外部因素对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

1、出生年代与获奖时年龄

获奖者出生年代主要分布于1916-1941年间,尤其是1916-1930年间占73%。(将其划分为5个时间段,见表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始设于2000年,每年最多仅有2位获得者,因此当他们获得该奖时年龄普遍偏高,平均年龄为83岁。获奖时86岁以上者有14位。(见表2)截至目前,获奖者中已有14位离世。这一特征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条件有关,《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件》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学者的成长需要时间,而科学技术、理论创新转化为可见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更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这一条件就决定了这一奖项基本上与中青年科学家绝缘。

获得者出生年份段

出生年份段

1916-1920

1921-1925

1926-1930

1931-1935

1936-1941

人数

9

6

9

4

5

占总人数百分比

27%

18%

27%

12%

15%

 

获奖时年龄

获奖时年龄

64-70

71-80

81-85

86-90

91-95

人数

2

6

11

9

5

占总人数百分比

6%

18%

33%

27%

15%

 

2、家庭背景

笔者统计了32位获奖者的家庭背景(赵忠贤的家庭背景信息始终未能找到),将家庭总体状况按照以下标准分为四等:父系及母系血缘中有大学教育背景,或曾在政府任要职者,或在企业中任高级职务者,或家境优渥殷实者设为一等;在当地享有盛誉,父母有专门技能者设为二等;曾有过一、二等的优势但家道中落者,或家境一般者设为三等;家境贫寒者设为四等。其中,一等12人,二等7人,三等9人,四等4人。(见表3

如果以一二等为家境优势,三等为一般,四等为劣势的话,则38%的获奖者具有绝对优势,27%的获奖者有相对优势,但仍有12%的获奖者(4人)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受限,甚至还有3人还因家境贫寒而中途辍学。王永志13岁时曾因家贫辍学,14岁时考入八路军创办的昌北中学,后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被报送至东北实验学校;李振声高二时因家贫辍学,后到济南寻找工作机会时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且包吃住而选择该校;王忠诚因家贫而在高二辍学,后因校长免其学费而能复学,又因北平医学院免费而选择该院;程开甲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同时录取,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决定就读于浙江大学;中学毕业后,师昌绪被保送至西北师范学院,半年后,又被保送到西南联大电机系,但因家贫无法筹集从陕西到昆明的路费,最终选择报考西北工学院。

由此可见,优越的家庭背景确实可以为获奖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稳定的经济支持、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更应看到这并不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仍有部分学者在家庭背景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在有限的选择中取得最佳成绩。

获奖者家庭背景统计表


获奖人

祖父及曾祖父(及父系其他亲族)

父亲

外祖父(及母系其他亲族)

母亲

家庭总体状况

袁隆平

祖上务农,曾祖父开始经商;祖父袁盛鉴曾任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

袁兴列,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平汉铁路局秘书、冯玉祥第二集团军上校秘书;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南京政府侨务科长


华静,曾于英国教会读书,英语流利,曾任高小教员

一等

吴文俊


吴福同,毕业于南洋公学,在医学出版社任英文编辑


家境优越

一等

王选

曾祖父是同治进士

王守其,毕业于南洋大学铁路管理专业,在国际贸易公司做会计师

外祖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晚清的学堂里教化学和测绘课

毕业于贝满女中,知识女性

一等

黄昆


中国银行高级职员


贺廷祉,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银行工作

一等

金怡濂


毕业于南洋公学,后到美国学习,任天津电话局工程师;南开大学兼职教书


王畹兰,大户出身,知书识礼、技术工人

一等

刘东生


皇姑屯车站副站长(铁路职工,小站长)



三等

王永志

贫农

四等

叶笃正

祖父官至巡抚

叶崇实,任道台和银行总经理


家庭主妇

一等

吴孟超

家贫

四等

李振声

家贫

四等

闵恩泽


闽建侯,1937年任国民党二十一军军长秘书处秘书;1937-1948年任川康绥靖主任公署中校秘书


吴姓大户人家女儿,闵恩泽的舅父吴晋航是银行家实业家

一等

吴征镒

祖父吴筠孙,任九江浔阳道尹

清代著名植物学家

外祖父刘启彤,同治年间与詹天佑一起留美,是我国第一代外交家

书香门第

一等

王忠诚

家贫

三等

徐光宪


徐宜况,毕业于政法大学,律师兼营工商业,但其早逝导致家贫


书香门第

三等

谷超豪

过继给婶母家,家境殷实,有家族生意

一等

孙家栋


孙树人,毕业于沈阳师范学校,曾任盖平师范学校教员;哈尔滨市地亩管理局职员



二等

师昌绪

伯祖父是前清进士

清末秀才,县城教书为生(大致一般甚至贫寒)


先辈曾在咸丰年间取得武状元,曾任四川镇守使,破落的官宦之家

三等

王振义


安全保险公司协理,兼任金安保险公司监察、宝隆保险公司常务董事


富裕之家

一等

吴良镛


熟读诗书、精通术算;大商家的账房先生


南京缎业著名商号“李祥和”家

二等

谢家麟


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哈尔滨知名律师、法律顾问



二等

郑哲敏


虽仅就读于私塾、小学,但16岁到上海打拼,从学徒做起,最终成为钟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英文流利



二等

王小谟


曾为冯玉祥的参谋,冯死后忙于一家生计



三等

张存浩

张存浩9岁时被送至姑父家长大直至考入大学,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姑母张锦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化学博士

张铸留学美国,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



一等

程开甲

祖父是商人,晚年经商失败家道中落;父亲程侍彤多次科考连秀才都不中,后任私塾先生,程开甲7岁时他去世,家境更是贫寒,但因其是家中独子,所以家中对其教育还是看重的

三等

于敏


天津小职员


普通家庭

三等

赵忠贤





未知

屠呦呦


银行职员(殷实之家)



二等

王泽山


当地颇有名望的中医



二等

侯云德

祖父主持钱庄

公司职员;1937年抗战后,逃难时家财散尽,祖父与父亲双双失业,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三等

刘永坦


工程师

舅舅是大学教授

教师

一等

钱七虎


抗战前是区公所的职员,后因贫病离世,


靠摆小摊维持生计

三等

黄旭华


设育黎(黄树榖号)药房,兼营农商,阖家悬壶济世、仗义疏财、享誉乡里



二等

曾庆存


家贫



四等

 

3、出生地与基础教育背景

以往对科学家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籍贯和大学所在地,以此来体现教育背景和经济社会环境对人才的影响。但笔者通过统计发现,出生地更能代表获奖者的成长环境,另外,早期基础教育对获奖者产生重要影响,且从出生地到中学所在地是获奖者的第一次地理迁徙,是他们进入大学的踏板,不容忽视。因此本节笔者拟考察出生地分布及基础教育地理分布之间关系,及其对获奖者的影响。

从获奖者的出生地分布看,33位获奖者分布于全国13个省份(见表4),尤其是津京沪浙苏五地,共产出18位获奖者,占总数的54.5%。从获奖者的中学所在地看,33位获奖者中有22位在津京沪浙苏五地接受中学教育,占总数的66.7%33人中有14人的出生地与中学所在地没有变化,4人进行省内流动,15人进行跨省流动。出生于津京沪浙苏五地的18位获奖者有10位出生地与中学所在地无变化,2位在省内流动,4位在津京沪浙苏五地内部流动,1位(即吴良镛)因抗战从扬州流向四川,1位(即张存浩[])被父亲送往姑父家中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出生于津京沪浙苏五地之外的15人,有5人迁往津京沪浙苏五地,4人出生地与中学所在地没有变化,3人因抗战流向他省,辽宁省内2人在本省内流动,1人从辽宁流向黑龙江哈尔滨。由此可知,出生于津京沪浙苏五地获奖者如无特殊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不会流向他省,即使有所流动也是在本省或者这5地内部流动。虽出生于五地之外,但在早年成长过程中流向这五地的5人,1人家庭状况二等,3人家庭状况三等,1人家庭状况四等。

此外,这33人所在中学或是某著名大学的附属中学,如中央大学附属高中部、南洋模范学校、南开中学、同济大学附中、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师大附中等校;或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如正始中学、耀华中学、扬州中学、汇文中学、温州中学、秀州中学、长汀中学等校;或是国(省)立学校,如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国立一中、国立二中、江苏省立常州中学。这些中学教员部分还兼职大学教授,知识渊博,授课幽默有趣,不少获奖者在回忆录及采访中都提及他们早在中学时期就受授课老师影响,对某专业感兴趣。此外,这些学校还能让获奖者更顺利地进入大学,如黄昆就是在通县潞河中学获保送至燕京大学的名额,王振义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被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的,限于篇幅,笔者不再一一列举。

获奖人出生地中学及其所在地分布表

获奖人

出生地

中学

中学地点

流动

袁隆平

北京

中央大学附属高中部

南京

北京-南京

吴文俊

上海

正始中学

上海

无变化

王选

上海

小学至高中在南洋模范学校

上海

无变化

黄昆

北京

北京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通县潞河中学

 

北京

无变化

金怡濂

天津

耀华中学(原天津公学)

天津

无变化

刘东生

辽宁沈阳

奉天省立第二小学,后入天津南开中学

天津

辽宁-天津

王永志

辽宁昌图县

东北实验学校

辽宁沈阳

辽宁昌图-辽宁沈阳

叶笃正

天津

天津南开中学

天津

无变化

吴孟超

福建闽清

同济大学附中

上海

福建-上海

李振声

山东淄博

淄博市第六中学

山东淄博

无变化

闵恩泽

四川成都

成都南薰中学(初中);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

成都

无变化

吴征镒

江苏扬州

扬州中学读高中

江苏扬州

无变化

王忠诚

山东烟台

汇文中学

北京

山东烟台-北京

徐光宪

浙江绍兴

春晖中学(初中);

浙江大学附属的浙江省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浙江

省内流动

谷超豪

浙江温州

温州中学

浙江

无变化

孙家栋

辽宁盖县

13岁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黑龙江哈尔滨

辽宁-黑龙江哈尔滨

师昌绪

河北徐水

冀察绥平津联合中学读书(后改名国立第一中学);

1940年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大学先修班学习

河南

特殊

王振义

上海

震旦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

无变化

吴良镛

江苏南京

国立二中(地处四川的扬州中学)

江苏

特殊

谢家麟

黑龙江哈尔滨

汇文中学

北京

黑龙江-北京

郑哲敏

山东济南

抗战后入川,先后进入成都华阳县中和金堂铭显中学学习

四川成都

特殊

王小谟

上海

弘达中学(即现在的北京市二龙路中学)

北京

上海-北京

张存浩

天津

长汀中学(现长汀一中)

福建

天津-福建长汀

程开甲

江苏吴江

秀州中学

浙江

江苏-浙江

于敏

河北宁河(今天津)

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天津

河北-天津

赵忠贤

辽宁新民县

阜新市高级中学

辽宁阜新

省内流动

屠呦呦

浙江宁波

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

浙江宁波

无变化

王泽山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市第一、二高中

吉林

无变化

侯云德

江苏武进

江苏省立常州中学

江苏常州

省内流动

刘永坦

江苏南京

南京师大附中

江苏

无变化

钱七虎

江苏昆山

上海中学

江苏

江苏-上海

黄旭华

广东海丰

桂林中学

桂林

特殊

曾庆存

广东阳江

两阳中学

广东

无变化

 

4、高等教育经历

首先,这33位获奖者均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见表5),其中,14位获得本科学位,占42.4%4位获得硕士学位,占12.1%15位获得博士学位,占45.4%。所有获得者的本科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完成,孙家栋除外,孙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完成预科,然后在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学位。再者,获奖者本科大都毕业于海内外名校,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含西南联合大学)者有12人,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燕京大学者13人,2人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获奖者高等教育背景统计表

获奖人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留学国家

袁隆平

本科

重庆湘辉农学院[③]




吴文俊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

法国

王选

本科

北京大学




黄昆

博士

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

布里斯托尔大学

英国

金怡濂

本科

清华大学




刘东生

本科

西南联合大学




王永志

博士

清华大学[④]

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

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

苏联

叶笃正

博士

西南联合大学

浙江大学

美国芝加哥大学

美国

吴孟超

本科

同济大学




李振声

本科

山东农学院




闵恩泽

博士

中央大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美国

吴征镒

硕士

清华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王忠诚

本科

北平医学院[⑤]




徐光宪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

谷超豪

博士

浙江大学


苏联莫斯科大学

苏联

孙家栋

本科

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



苏联

师昌绪

博士

西北工学院

美国密苏里大学

美国圣母大学

美国

王振义

博士

震旦大学医学院[⑥]

震旦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医学院


吴良镛

硕士

中央大学

美国匡溪艺术学院


美国

谢家麟

博士

燕京大学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斯坦福大学

美国

郑哲敏

博士

西南联合大学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

王小谟

本科

北京工业学院[⑦]




张存浩

硕士

中央大学

南开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⑧]


美国

程开甲

博士

浙江大学


英国爱丁堡大学

英国

于敏

硕士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赵忠贤

本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屠呦呦

本科

北京医学院[⑨]




王泽山

本科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⑩]




侯云德

博士

同济大学


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

苏联

刘永坦

本科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清华大学)[11]




钱七虎

博士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

苏联

黄旭华

本科

上海交通大学




曾庆存

博士

北京大学


苏联科学院

苏联

 

其次,33位获奖者的硕博士学历大都在国外获得,19位硕博士中,仅有3位获奖者的最高学历是在国内取得,其余16位均在国外获得,加上孙家栋在苏联获得的本科学历,共有17位获奖者有留学经历,占总人数51%。其中,美国8人,苏联6人,英国2人,法国1人。笔者统计这17位有留学经历的获奖者取得最高学历的时间(见图1),发现留学欧美者普遍在1949年之前出国,并于1952年之前取得最高学历。这一现象与1949年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有关,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受麦卡锡主义影响,制定法案阻扰理工科硕博士留学生回国建设新中国,因此,即使谢家麟、闵恩泽、师昌绪、郑哲敏4人于19511952年完成学业,但也因此受阻,直到1955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揭露美国这一阴谋后才得以回国。留学苏联者普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安排前往苏联学习,并在1962年中苏关系恶化之前毕业,仅有钱七虎一人是在1960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1961年前往苏联留学,并于1965年从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博士毕业。

最高奖科学家留学经历.jpg

海外留学经历获奖者取得最高学历年份 


这些获奖者大都毕业于海内外名牌大学,而这些名牌大学又拥有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大师云集,根据科学累积中的优势累积作用,获奖者在这些顶级大学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界最前沿的知识,而且可以享受名师的教导,并亲自参与各种科研项目,不少获奖者毕业后得以留校继续科研项目。

限于时间精力,笔者还未完全收集完获奖者的任职经历,但初步估计不少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内各重点高校任职,且任职机构较为稳定。此外,还有学术周期较长这一特征,根据笔者查阅的资料看,大部分的获奖者都长期活跃于学界,即使年迈,身体依然健康,且坚持工作,参与学术活动。

尽管这是一篇非常粗线条的小文章,但依然可以略窥顶级人才成长特征。3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得者主要出生于1916-1941年间,呈现高龄特征。在对获奖者的家庭背景考察后,可以发现,优越的家庭背景确实可以为获奖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稳定的经济支持、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更应看到这并不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仍有部分学者在家庭背景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在有限的选择中取得最佳成绩。从出生地来看,主要分布于全国13个省份,尤其是津京沪浙苏五地,占总数的54.5%。出生于津京沪浙苏五地的获奖者如无特殊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不会流向他省,即使有所流动也是在本省或者这五地内部流动,另有5人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五地之外流向五地,而且1人家庭状况二等,3人家庭状况三等,1人家庭状况四等。获奖者大多就读于各类重点中学,并在国内各顶级大学完成本科教育,另有16人在此基础上获得出国留学接受硕博士教育的机会,留学欧美者均在1949年之前出国,并于1952年之前取得最高学历。留学苏联者均在1950年之后前往苏联学习,并在1965年之前学成回国。

5、结语

行文至此,知识社会学里的一个老而沉重的话题又一次浮现在笔者的眼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语)。存在状态决定未来成就的这个铁律可以打破吗?那些家境差的人是否还有逆袭的机会?这几年我们选取不同样本做过几项此类研究:从全国中学生阶段的科技奖获得者的分布、到长江学者获得者的分布,再到这次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的社会特征分析,基本没有突破这个命题,我们还担心时代偏见与文化特点等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特意从《全唐诗》中选取产出量最高的100位唐朝诗人做社会学分析,结果仍然如此。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1941-)曾拍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7UP),他选取家境各异的147岁孩子,从1964年开始拍,每隔七年拍一次,到2019年已经拍出第九季(63UP),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的社会阶层,最初的假设是,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回过头来再看这部记录片,结论没有多大改变,但其中仍有一个来自较差环境的孩子通过努力成功逆袭。

由此看来,在环境与成才之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虽然结论没有预想的乐观,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即便个体存在状态不佳、身处逆境,但只要家庭有一个主动变革的意识或者远见,再加上孩子本身的天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障碍,虽然很难,但这些努力会让智慧的心灵得以存活与生长,而不至于过早凋零。毕竟,只要想走,路总还是有的!



[] 前文已述张存浩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姑母张锦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化学博士;张9岁时被送至姑父家长大(即重庆5年,福建长汀4年)。

[]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是苏联援助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于1953年第一期招生

[] 1950年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 1953年院系调整后为北京航空学院。

[] 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

[] 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今北京理工大学。

[] 1947-1948年,在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

[] 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

[] 现哈尔滨理工大学。

[11] 195409月至195607月,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195609月至195807月,刘永坦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此处择为清华大学。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我上《科学社会学》课时安排的结业论文,吴艺贝同学的作业最为用心,文章品相不错,给了她本门课的最高分,然后对文章稍作修改,投给《民主与科学》,联系过编辑尙老师,应该发在《民主与科学》2020(4)上。与尚老师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题图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0-12-14于南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262416.html

上一篇:如何破解科技界的内卷化现象
下一篇:消防产业的市场化之路亟需深耕
收藏 IP: 101.80.157.*| 热度|

21 张杰 张茂通 陈有鑑 蒋敏强 刘立 武夷山 黄永义 段含明 杨正瓴 杨顺楷 何学锋 冷成彪 马德义 胡泽春 刘浔江 张晓良 高峡 白龙亮 王福涛 周春雷 李丽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