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朋友发布的信息: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生涯影响力榜单”。这意味2024年的榜单应该已经发布了,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找到了该榜单的出处(参见链接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7)。
抱着忐忑的心理,在年度影响力榜单中查找是否有自己的名字,幸运的是名字依然在这上面,算是给了自己一个意外的惊喜。
据了解该榜单是爱思唯尔数据库与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合作的项目成果,发布在爱思唯尔数据库旗下的Mendeley Data网站上。该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引用数据系统分析,以被引数(区分自引和他引,提供自引数据)、H指数、HM因子等6种综合指标(composite score,C-score)。
根据 “生涯影响力”( 关注整个学术生涯迄今的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 聚焦本年度的学术成就)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分为22个领域和174个细分子领域;致力于为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提供了一个衡量指标,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
此外,在2024年发布的榜单中,中国有10687位学者进入“生涯影响力榜单”,有27165位学者入选“年度影响力榜单”。
对于像我这样的“三无”(无项目、无职称(非正高)、无帽子)单干的科研民工而言,入选这个榜单纯属意外,因为研究方向比较冷门,又没有团队,基本上所有的论文都是自己写的,无论在论文数量上,还是论文的引用上,都是少得可怜。与其它入选的同行相比,基本上差了一个数量级。
入选这个榜单算是给了一个安慰奖,算是对自己过去一年工作的肯定与鼓励。之所以说是安慰奖,这是因为单位不认,连工分都不算,更不要说是物质的奖励。但总是聊胜于无,可以给不懂行的吹吹牛,简历上也可以写写。
搞科研本身就是一个漫长且孤独的过程,如果一直没有正反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会时不时萌生出躺平的念头,甚至会直接放弃。
毕竟人总是喜欢安逸,谁都不愿去吃苦。正是因为在搞科研的过程中存在诸如论文录用、同行认可、些许的物质奖励等正反馈,才不会觉得做科研是折磨人、打击人的事情,才能够迎难而上,继续坚持。
总之,只要能够坚持,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哪天就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正所谓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1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