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OLONG 蒲公英的世界

博文

屠呦呦先生诺奖的缭绕之音

已有 4566 次阅读 2015-12-6 07: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屠呦呦先生诺奖的缭绕之音


屠呦呦先生已经到瑞典去领诺贝尔奖去了,这是中医文化承传至今,经由科学“加工”后的中医药文化结晶。屠先生获奖实至名归,但我们不能遗忘科学网博主谢力教授所挖掘的、在中国自然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定位的一篇文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9170&do=blog&id=932340,白纸黑字,1954年在北京中医杂志第9期李蔚普的文章《青蒿的抗疟疗效.pdf》。


谢力教授,就我所知,他是中医的外行,他不给人诊断病情,也不给人开药方,更不跑大山里挖药然后组方再对症治疗。


谢力教授,也根本就不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但他能挖掘出这一篇文献,说明只要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卷入中医药文献的检索,李蔚普的青蒿抗疟疾文献就不可能在青蒿专题研究的课题组中遭到忽视。如果说人们内心世界承认中医药对华夏文明的长远影响,对于从事青蒿素科学研究的整个行业来说,李蔚普的这篇文献就绝对不可能漏掉。


然而客观的现实确实非常残酷:屠先生没有提及有关李蔚普的这篇文献;令人遗憾的是:挖掘青蒿素科学史的饶毅教授等人的《呦呦有蒿》也没有提及这篇文献,而是完全由谢力这个门外行捉刀,把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摆放在大家的眼前。


一个人的大意不可怕,两个人的疏忽也并不可怕,然而一个学术领域的沉寂就很可怕了。这是中国科学界中医药研究领域的悲哀!这也是我们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悲哀!这样的悲哀,我们今天不吸取深刻的教训,以后还会继续发生。


饶毅教授肯定不是他的学术水平不高而找不到这篇文献,也并非是他的学术道德不好而有意忽略这篇文献,这都解释不通。我个人的看法是他完全无视了中医存在的价值而没有去指导他从事青蒿素科技史挖掘研究的研究生去专门挖掘中医的相关文献。这一点在我个人向饶毅教授就我目前所从事的中医药承传与开拓性研究的讨教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应证,饶毅教授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精华的态度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的。君子和而不同,我在饶毅教授接待我的最后一句话是 “好,我们20年后见分晓”。


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以痘痘自愿者身份参与我的中医偏方挖掘研究工作。该自愿者本人是一位中医药爱好者,在和我聊到国内中医药研究领域里的从业人员对待中医药的态度时,告诉我就其本人所了解到的目前正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的青年学子们对待中医药的态度大都是非常自卑的。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中医药文化精华承传与发扬的每一位热心人士的高度关注。


昨天,拜会了一位很久以来都在密切关注我的中医药偏方疗法研究的京籍人士。我们聊到了中医药的现状与未来,该人士对我从目前的角度来研究偏方,表示非常理解也很钦佩。该人士问到我以后的研究如何继续,我加大嗓门说:我不会依附于现有的任何中医名家或者现有的中医药体系,而是要在没有标准的基础上创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把目前看起来根本行不通的事情变得在社会上的高度认可。


说明:下面的附件是谢力教授挖掘的李蔚普的原始文献


青蒿的抗疟疗效.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941318.html

上一篇:北京严寒?
下一篇:归心如箭
收藏 IP: 221.11.67.*| 热度|

33 朱晓刚 王旭 姬扬 谢力 王兆强 黄瑞君 张能立 李颖业 吴国胜 田云川 刘光银 徐晓 张忆文 戴德昌 李学宽 王涛 蒋永华 陆俊茜 赵凤光 李土荣 彭渤 赵美娣 武夷山 曹俊兴 翟自洋 刘全慧 张焱 biofans yitiaolong123 ddsers wujianying bridgeneer YanCivi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