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雷的窗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lu85 我在专业领域里的感受

博文

进入阵地

已有 4459 次阅读 2012-11-30 12:40 |个人分类:休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应用, 前沿, 热点, 文献计量学, 学科结构

关于“情报学”,很多愤青在奔走呼号。既认同他们对这门科学的诟病,但在心底我还是有一片绿地,我还是感到希望的。
最近的一个月里,有3家单位找我咨询对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的问题。我觉得,我个人,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的共现分析,已经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迎来了实战的考验了。
开始的时候,文献计量分析的主题凭自己的兴趣选,有时候也请教临床专家,他们最需要哪方面的信息。比如,我当年做硕士课题的时候,就是请教呼吸专家后确定的支气管肺泡灌洗这个主题的。但是,结果你也可想而知,也就是核心刊、核心作者、半衰期之类的;值得骄傲的是,因为不甘心,所以做了高被引论文的同被引聚类分析。但是,得到的东西,你送给临床专家人家也不感冒。所以,那时候,就是自娱自乐的研究。但是,终究要成长,要走向应用的。
最近找我们做某个学科领域研究结构和状况的单位和人多起来了,是他们主动找来的。我猜其原因,一来是信息越来越泛滥,专业人员把握和跟进自己领域越来越困难了;二来是信息技术越来越发展,很多分析方法情报专业以外的人也接触了,认可了。当然,还有最后,我们自己对自己手中的方法和工具认识也一点点加深了,甚至有点儿曙光初现的感觉。
从研究到应用,真的是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以前对我们服务对象的“无理要求”、“无端指责”十分愤慨,觉得他们不尊重我们专业,至少认为他们不懂我们专业,却认为自己懂。现在,心平气和地想,如果我们足够强大,是不会这么敏感的;如果我们能给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他们肯定能表现出应有的敬意的。所以,现在我的理念是,“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我们把身段放低,我就是为您服务的。要把用户的每一次要求都当做我们前进的契机,每一次解释都当做我们宣传自己专业理念和方法的演讲,积极地面对挑战,如同进入阵地,一心想着的就是把我们多年来琢磨和鼓捣出来的这个玩意儿送到前线,真正能够为一线服务。
可是啊,应用起来,问题真的很多很多:
如何选择分析的文献?如前一篇博文所翻译的,这是任何分析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选错了,后面分析都没有意义了。
阈值问题,截取高于多少的引文或者主题词能代表这个学科领域的基本情况?
聚类中,相似系数到底用哪个?
聚类结果如何判读?能不能自动地贴上语义标签?这个标签既不要太简单(只用一个词),又不要太繁琐(用好几篇文章)?
最后,到底如何表现一个学科或者领域的热点?前沿?emerging field?这些都如何定义?
这些都解决了,更要面对用户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要求了。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探讨什么学科属性的哲学问题,也许等到我从下边把沙子和好,一砖一瓦地垒起来,在高处俯瞰的人就能看明白我们在从事的到底是什么东东了。
只是埋头垒墙的人看不到了。管他呢,我还是吹着口哨垒我的砖头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196-637776.html

上一篇:文献计量分析中样本收集检索策略问题【译文】
下一篇:关于高频阈值的只言片语
收藏 IP: 202.118.47.*| 热度|

9 赵星 杨涛 姜春林 章成志 赵宇翔 刘宇 王晓光 杜建 滕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