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去分校跟本系的新生见面,算是欢迎新人吧。今天早上,洗脸刷牙拉屎吃饭之后,给手机、ipad、ipod都充上电,看了一下表,忽然发现今天是9月4日。
清楚地记得,9月4日,三十年前的今天,我第一次踏入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园,由此展开了一段(??)的人生。
中间的形容词应该填写什么呢?
想说是精彩的,5年的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那时大学生还是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带上校徽也是很得意的。呵呵,不好意思,说起校徽,想起一段往事。
刚刚上学,第一次带上校徽,和寝室8个青葱去北陵玩,中午在北陵门口的那个饭店吃饭,你知道,那个时候,饭馆吃饭是要买票,然后自己拿着票去一个小窗口领饭的,小窗口拥挤的人群里,X同学汗衫上的校徽把别人的港杉刮跳线了。受害者是沈阳本地的一大家子,有老有小的,我出面跟人家掰扯对付(就是讲道理的意思),结果一家子蜂拥而上,让我领教了一番盛京拳脚。如果不是一位穿警服的汉子喝止,不知道会被土著们打成什么样子呢。结果,灰头土脸的8个天子骄子灰溜溜地坐3路车回到象牙塔休养生息了。
现在想想,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当时的自我感觉太好了,其实就是苦读两年书的小城来的高中生,肯定早就让人看不惯了。
哦,本来要说天之骄子,精彩大学的,怎么转到挨揍上去了呢?
毕业了,在学校礼堂看电影,因为座位的问题,似乎是别人坐了我的座位,或者我坐了别人的座位,又和人家口角起来,对方还是一大家子,为首的60岁以上的老头子,感到跟我讲不明白了,隔着一排座椅,挥起拳头向我怒吼,“少废话,我就坐这儿了”。好在在沈阳混的年头多了,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劲头少了很多,知道要随时规避武力打击,未被击中,在当时女朋友的劝阻下,悻悻而归。心里骂,这帮医大后勤,这帮家属,都是他妈的惯的。
现在想想,还是自视清高,觉得是医大老师了,地位不一样了诶。结果,医大的人民群众给了我当头的棒喝。
人就是这样成长的,在一次次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的错误中碰壁后,打磨、折磨,最后,我成了现在的样子了。
入住沈阳三十年,我是沈阳人吗?我看到,老沈阳人在一起如数家珍一般地回忆70年代红旗广场(现在的中山广场)一圈有哪些单位;我如果说要到市委党校去,老沈阳会认真地告诉我先坐多少路,到哪儿倒多少路,到哪儿下车。可是我连地铁也仅仅坐过一次。
我想我还是没有融入这个城市,还是没有领悟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和风俗,我还是生活在象牙塔里,原先的宿舍-教室-食堂,现在的单位家属区-通勤车-学校。
跑题了,本来开头想写这30年对我而言是个什么样的30年,结果跑到地域风俗文化上去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精彩。
就这样吧,不写了。以后再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