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自然:植物药何以事关人类未来》
译后记
翻译完了,出版在即,我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话语来推荐或形容这本书,或者更确切的说,我甚至有点不太清楚,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是些什么人,我应该向谁去推荐我们所翻译的这本书。但是,如果要让我面对面的给一位朋友来介绍或推荐的话,我可能会问他(她),你的办公桌上是不是有你的一两盆花草?或者,你家阳台上是不是也有至少一两盆的花卉?哪怕是最简单不过的一小盆吊兰,或者是最容易养活的一株仙人掌?很遗憾,甚至都没有,这也没关系。那你是不是到访过你所在城市的植物园、森林公园,甚至是即便还没去过而你却已经在神往不已的像“黄石公园”那一类野性十足的高大上的“国家公园”?好吧,我们不用嘴硬了,我们和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是绝对毋庸置疑的。我只是想在你回答“是”的时候,马上就告诉你:那你应该看看这本书!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你的年龄是老还是幼。因为,你和我们大家都一样,骨子里就有着一种“热爱生命的天性”!这一点,甚至被写在了你的基因里!
你可能会耸耸肩说:写到了基因里?那又怎么样?别急,我还想告诉你的是,这本书不仅仅讲述植物和我们的关系,它更加想对我们阐述的,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健康问题。说的自私一点,在我们的健康面前,什么都是浮云!可是,在这浮云的背后,我们该吃什么药,我们能吃什么药?乃至,我们还有药可吃吗?这些问题,也许,只有“植物知道答案”。我们也别太自私了,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宽到一个更大的范畴。我们每个人,虽然都只是一个卑微的个体,可是,毕竟是我们这些每一个个体总和成了我们人类这一概念。那么,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植物药何以事关人类未来?”人类的未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保障我们的未来!?
我们人类,居于生态系统金字塔的顶端,我们自诩我们是最聪明的物种。基于我们人类数亿万年的生物进化与文明沉淀,我们已经成功地从植物中发现了众多的救命仙草,诸如:紫杉醇、阿司匹林、毛果芸香碱,乃至青蒿素,等等等等。每一种药物,都是一则故事,它们都“源于自然”。它们,是自然,或者说是植物,对于我们人类的恩赐?!相信你在读完本书后,对这些故事都能娓娓道来。你也因此肯定会对现代药物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而深深担忧。如何才能走出现代制药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才能让传统医药知识发挥应有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本书作者Kara Rogers带着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
2012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当时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小书店里,发现了这本刚刚出版的小册子,便立即被作者的诸多观点所吸引。当时,在国内,有很多人正在质疑中医药的科学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辩的不亦乐乎。我一向怕惹是非,对口水仗都是敬而远之。但是,从当时看来,不管是质疑方,还是辩护方,虽说都有很多的真知灼见,但在民众层面,却都往往都容易失去理智,流于相互攻击和谩骂者,数见不鲜。时至今日,即便是青蒿素的研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圆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梦,但对于中医药的观点和看法,很多人还是在争来辩去。
在我们的传统中医药体系中,有着大量的植物药。看到KaraRogers对植物药和传统知识的充分肯定,我就非常想把这本书介绍给国内的读者。不能说Kara Rogers说的就是正确的。但她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西方的视野,我想对我们而言,总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和参考吧!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当然,屠呦呦老师青蒿素研究的获奖,本身就已经是对植物药和中医药的一个巨大肯定。而在这本“源于自然”的小册子里,我们不难发现,青蒿素本身早就已经是Kara Rogers笔下一个精彩的故事。因此,我也就不再忌讳,这就是我要翻译本书的初衷。但另外让我惊奇的是,Kara Rogers用她的笔触,同样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植物的王国,一个事关生态,事关我们人类如何与其他物种友好共处的生态学范畴。
人类,是一个可怕的物种。我们没有仔细去想过,我们究竟是多少物种灭绝的直接或间接罪魁祸首。我们的生态系统正在日益受到破坏。而被我们所容易忽视的却竟然是,这些破坏的生态环境里,不知还有多少植物可能就是我们日后赖以维护健康的救命稻草。我们也不妨急功近利一些,目前,还有多少野生人参、野生石斛、野生银杏,能供我们采集,用于维护我们的健康?而市面上销售的大量的号称天然的保健品,其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甚至关系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你桌面上的一盆花卉,你所在城市的一座植物园,乃至保护完好的国家公园,都是地球花园的一部分,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个花园,用我们每个人的关爱来装扮这个花园呢?Kara Rogers呼吁我们,关掉电视,放下手机,把目光投向窗外,那里有自然的天地,那应该才是我们的所在。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林中一木。正是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以及我们人类的所有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天然的保障之林,共同庇护着我们每一个个体。我们需要学会共存,与不同的物种共存,与不同的文化体系共存,和谐相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版权的问题,来回折腾了好多时间,多亏了浙江大学出版社阮海潮老师的鼎力相助,我们最终获得了原出版公司(亚利桑拿州立大学出版社)的版权许可,使得该书能以中文版出版。而在这一过程中,Kara Rogers始终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当我提出能否由她给我们中国读者写一个专门的章节时,她欣然命笔。在我打开邮件的那一刻,我自己都惊呆了。她用了“The Mother of all Gardens”作为了这一章节的题目。她在文中解释道,这是17世纪著名植物猎寻者威尔逊对中国的高度赞誉。我们知道,本书的其中一个章节就是“In Earth’s Garden”,看得出来,她对我们中国充满了深深地敬意。最终,我将其翻译成了“万园之源”,但我仍然担心不能把她的这份情感淋漓地表达。这也是我不嫌啰嗦的写下这篇后记的动力之一。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的研究生们,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我要特别对此致以感谢!由于本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植物药、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之外,很多历史、地理,乃至规章法规与国际组织,都是随处可见,真是难为了他们!但是,我相信,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们肯定也有所收获。就正如这本书所期望的一样,希望他们在求学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与自然为邻,健康平安!对他们具体的工作说明如下:张迪鸣,协助翻译了序言、第一章、第二章;张倩,协助翻译了第三章;李楠涛,协助翻译了第四章;卢妍利,协助翻译了第五章、第六章,以及中文版作者序;姚瑶、李爽,协助翻译了第七章、第八章的初稿。李楠涛,则同时协助完成了多个章节的校稿和统稿工作。他们都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所以,本书的出版,完全是大家的共同付出。当然,若有提法上的不准确乃至错误,责任则应由我来承担。
总之,正如所述,由于本书涉及范围特别广泛,错误和纰漏之处,肯定为数不少。也诚恳地希望各位读者朋友能够批评指正。
最后,关于翻译体例,稍作说明如下: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争取做到了字字有着落、句句有出处,完全地忠实于原作。所以,在行文上肯定多有不合中文习惯者,还请读者见谅。同时,由于涉及人名、地名、植物名类等较多,我们对国内已经基本熟知的地名、植物名并未标注英文名称,只对个别尚无统一翻译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名称也同时标注了英文原文。至于全书所有的人名,为了便于阅读,我们统一采用了汉译,而在其后的括弧内标注了原文,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询,或不至产生混乱。其他,如很多组织机构、相关书籍、法规等,我们也都适当的标注了原文,以便阅读或进一步查询。此外,也需要说明的是,Kara Rogers的很多数据和观点,尤其针对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者,可能未必尽如我们所了解的那么详尽或准确,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权当兼听则明吧!
衷心希望大家能以自然为邻,健康平安!
刘清君
2015.12. 20于浙江大学
Out of Nature: Why Drugs from Plants Matter to the Future of Humanity
补记:经过多方努力,也感谢众人的帮助,本书已于2016年9月12日最终印刷出版了。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大家的帮助,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从本书获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