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马里兰大学的杨舒平同学刷屏了。
她的演讲视频,我也看了。
说实话,我有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直不想发表任何言论,我怕被攻击,因为在杨同学的演讲里,除了对美国甜美的空气无限推崇外,她还提到了自由,如果我认为杨同学是不对的,肯定会有人攻击我就是反对她的自由,说什么,怎么说,是别人的自由。
但是,我认为,自由不是为了讨好一方而恶意或者说刻意贬损另一方。
我注意到,杨在说到五个口罩时,演讲稍做了停留,显然她知道,这种话是会取悦一部分人的,她在等待鼓掌,第一次没有鼓掌,她稍作停顿又继续,在第二次提到出了机场准备挑一个口罩的时候,又面带微笑地向观众顾盼了一下,留出了鼓掌的时间,这一次掌声响起来了。
我看到这里,就有些觉得扎心。
当时我并不知道杨来自昆明,但是我知道,就算是中国最污染的城市,也没有杨说的那样夸张,没有谁每天都戴着口罩,并且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专门带着口罩去美国。
因为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污染确实比中国好多了,这是事实,我们无需避讳。
后来才知道,杨是从昆明走出去的,我就真的百思不得其解了,昆明是这样的吗?杨明明就是睁眼说瞎话,投人之所好,投人之所欲,贬损自己的母国,讨外人之欢心。
不管一个人的论点看上去是如何正确,一旦她用的论据是虚假的,那么论点其实是不成立的。
就好像是在流沙上建的塔,是不能立足的,或者说是在大风中的蜡烛,不能指点夜行的路人。
杨同学的演讲,是从谎言开始的,只可能从谎言走向谎言,又怎么可能从谎言走向真理?
我记得我毕业之后,我们学校的校长换成了根叔,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根叔说了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对哦,母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自己各种嫌弃,但是别人绝对不能批评。
老家也是这样一个地方。
在水木论坛上,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地域贴,交战各方吵得昏天黑地,自己各种骂自己老家都可以,别人在帖子里是提也不能提,比如说哪个地方的人比较重男轻女,某个地方的人比较懒惰等等,只要帖子里带了一点点这样的偏向,都会被跟帖骂成狗,给负分让滚。
这并不是胳膊肘折了要往内拐,藏着,不给外人看到。
不止是中国人有这种感情,任何国家的人都一样,爱国这种“政治正确”,全世界都一样。
自己可以批评自己的国家,但是被别人攻击,却是万万不能忍的。
批评国家并不妨碍爱国,正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我辈才要更加努力,改善这些不好,改变这些不好。
想起去年哈佛大学何江的演讲,他也是从幼时中国医疗条件的落后讲起,他饱含深情地讲起小时候中国医疗条件的恶劣,以及他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改变这些落后,造福更多的人。
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还是中国古话说的对: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相比何江同学,杨舒平同学的浅薄和无知,一目了然。
昨天带着婳婳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爸爸马哈维亚对印度体育界的官僚作风深恶痛绝,对印度歧视女性也深感不公,但是这都不妨碍他深爱他的国家,期望有朝一日,印度的国旗能在国际赛场冉冉升起,印度的国歌能响彻全世界。
这就是一种最朴素的爱,爱国,和爱自己的老家,爱自己的父母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感情,如果没有这种感情,人很容易就会失去方向,变得没有了根。
这种情感,也深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
我曾经很多次听到这样一句话,出国的人更爱国。
一开始,我认为是讽刺,是嘲讽那些一边出国、移民一边高呼爱国的人,后来我觉得这种想法其实是很自然的,去国离乡,祖国就是自己的依靠,国家强大了,在外面就会相对安全好过。
这并不是他们爱表演,是因为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感情,就算你能假装自己完全属于另一个国度,别人也未必这么想。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外国人也会这么想。
《孟子•离娄上》这样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又有古话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说实话,如果杨同学不这么用力过猛,增加世界对中国的隔阂和误解,用谎言来作为铺垫,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正确地看待祖国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发挥所学去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批评,谁又能拒绝呢?
正如电影《北洋水师》中说的,“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 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 奋然无悔!”
希望杨同学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能够学会更加理性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