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国际研讨会一瞥 精选

已有 7612 次阅读 2013-9-20 17:02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评估, 国际, 研讨会

2013913-14日,我在南京维景大酒店参加了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Braulio Dias博士、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Michele Walters博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主任Jonathan Hutton教授、美国耶鲁大学Walter Jets博士在内的1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会。会议分主旨报告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评估5个专题报告,共有30多个专家作了精彩的发言,我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全球土地覆盖类型数据的大尺度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方法研究。从业20多年,在我参加的众多国内、国际会中,属于为数不多的一次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收获颇丰学术交流会。

一、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

自古以来,城市沿长江、黄河而建,居民沿水而聚,水边、湖边历来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人来对自然干扰最为强烈的区域,自然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最大破坏的地区。会议专家对两栖类、淡水鱼类、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的评估都显示,生物多样性都在降低,其中珍稀物种的多样性下降得尤为明显。相反,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大量外来人口的迁移,山区、林区的生态环境趋向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

然而,有关专家在我国2020生物多样性目标评价报告中却显示,在政府投入、公众意识、科技产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宏观的改善和微观的恶化这种矛盾如何解释?也许,宏观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投入,这种投入对微观环境的改善需要假以时日;另一方面,微观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存在巨大的惯性,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二、关于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

    目前由于基础数据不全、部门利益难以协调,国家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尚未建立,主要类群的监测缺乏权威的监测技术规范、固定的专业监测队伍、具有统计学基础的抽样调查方法。与此同时,监测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物种类型,对种群大小、空间分布、环境影响因素的监测内容较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物种的监测主要依靠基层志愿者和少数专业人员进行。由于缺乏统计学基础,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值得怀疑;由于方法不一,多期调查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会议期间曾与一位专业人员私下交流获悉,花费巨资获得的2期某物种类群全国尺度调查数据,由于缺乏坚实的统计学基础,调查结果既无法发布、前后期动态变化也无从分析入手。没有可信度、缺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的监测结果,当然无法为政府宏观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关于生物多样性指标和价值评估

目前的生物多样性评价大多参照《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基本原则、根据“爱知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制定,包含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服务功能多个层次,涉及现状、压力、响应、机制多个方面,指标体系庞大而复杂,普通的公众很难掌握和理解。设计一个如空气质量体系的PM 2.5、气象预报中的人体舒适指数那样简单明了的评价指标,可能是使理论研究走向平民大众化的一个挑战。

无疑,对生物样性的价值进行经济评价,更容易使决策者和普通民众关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然而,生物多样性的很多服务功能,诸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没有市场价值的,只能进行替代计算,由于生物过程与工程过程运行机制截然不同,这种替代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值得怀疑。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的其他功能,如遗传价值、存在价值,连替代方法都难以寻觅,只能采用支付意愿的方法进行估测,结果的科学性更加值得怀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不多。

四、几点体会

   

12000年后,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队伍迅速扩大,一批拥有高学历、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学者正在茁壮成长。记得十年前,我在与国内一家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构合作时,该机构只有区区数人在从事此项研究,而现在,队伍扩大了十倍。

 2、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正在迅速与国际接轨,在评价指标体系、监测方法、论文发表方面,迅速向国外看齐。但由于研究基础薄弱、数据共享机制没有形成,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国外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别。

 3、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期遥感与长期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也许是解决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可行方法。针对众多生物多样性研究国际组织建立的数据库,如CITES贸易数据库、GEO BO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数据库、开放生物博物馆,进行数据挖掘,可能成为未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4、年轻的学者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较大地分散了科研精力,助长了科研短期化的浮躁风气。许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属于项目聘用制,没有固定编制,所发工资全靠科研经费维持,科研经费申报压力大。由于毕业迟、成家晚,适逢所在城市住房价格高企,生活压力大。有的小年轻夫妻没有时间抚养自己的孩子,把子女送到老人那里寄养;有的没有时间赡养老人,感觉心中有愧;有的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从事文化娱乐活动,感觉生活枯燥,没有生活情趣。可见,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科研人员工资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726431.html

上一篇:到底需要多少研究生?简单的数据分析
下一篇:开学关于学生两三事
收藏 IP: 121.229.111.*| 热度|

14 魏武 曹聪 廖晓琳 张庆费 李培光 段庆伟 赵斌 赵序茅 李宇斌 罗利 Acad yunmu rosejump lifescience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