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学费、经费、工程:经济学的视角 精选

已有 10883 次阅读 2020-8-20 09:0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针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教学科研部门重科研、轻教学、急功近利的现象,国家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接连出台了破四唯、破五唯、职称改革等一个又一个文件。然而文件落地之后,效果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学术界争议较大的的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人才工程依然如火如荼。上述种种现象,令人不解、十分困惑。作为象牙塔的一名草根教师,也经常感到困惑。在提倡市场经济的商品社会,在各种貌似奇怪的现象背后其实都蕴藏着浅显的经济学原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切令人费解的现象就会迎刃而解。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穷国办小教育,自然可以采取学费低廉、培养质量较高的精英之路。如果将这种小规模的精英教育扩大至普惠制的大众教育,在教育经费不足前提下,如果不加区分,必然出现一种低质低效的、容易怨声载道的结局。因此,部分牺牲公平、正义代价,区别化、差异化、集中精力办大事的高校分级、分类势在必行。既然要分级分类,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刚性的简单粗暴的评价体系在所难免。教育界如此,科研界也是情同此理,各种人才帽子就是这种指导思想下的必然产物。

     从高校办学经费的角度考虑,从笔者接触的几个公办高校中层干部口中得知,学生缴费、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招生数的生均拨款,只占到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的50%。如果不考虑各种工程项目专项拨款、科研专项经费,学生缴费、生均拨款只能保证教工的基本工资、教学秩序正常运转。从教将近30年,去过很多高校,在一些办学历史较久、创收渠道狭窄的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学生教学经费不足、教师办公面积狭窄、学生宿舍紧张、教工宿舍区残破不堪的现象十分严重。华东地区的一所农林院校,每个学生大学四年的全部实习实验经费只有300元,教师一个上课学时的补贴只有30元。不遗余力通过科研将学校做大做强,争取更多的一流学科、人才工程、重点实验室专项拨款,拓宽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大多数高校主管领导任期内的必然选择。

    学校分级、教师分类、学科评估、人才分等,与教育规模过大、科研队伍庞大、国家财力不足存在密切关系。大幅度缩小高校办学规模、大幅度减少科研队伍,重新回到精英教育、精英科研队伍的老路,似乎也不现实。在新冠疫情长期化、财政增收减缓预期下,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不太现实,自然也就决定了各种建设工程的取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实现。

    那么,通过增加办学经费,减缓各种工程项目的负面作用的手段,在国人捐资办学的普遍习惯形成之前,似乎就剩下调整学费一条路了。大学学费的增加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应该建立在几个共识之上的。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办学经费匮乏的大众教育,只能是一种低质低效的教学(不食人间烟火的模范人物不在讨论之列)。最简单的道理,在辅导一个小学生的课时费数百元的前提下,让一个大学教授去从事30元一堂课的理论教学,他的积极性何在?在物价高涨的今天,区区300元的实践教学经费,能让学生得到多少货真价实的实践能力提升?在一门课的课时补贴区区数百元、一篇高被引SCI论文奖励数万元面前,被三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来的青椒,在教学与科研时间矛盾冲突前提下,最后抉择的结果,是傻子都可以猜出来的。

      其次,在三座大山中,中国家长的教育负担很重,但是这种沉重的负担中,公办大学学费所占的比例并不大,非义务教育教育阶段的幼儿园、高中学费,私立民办学校的学费,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的学费占了绝大多数。以南京为例,绝大部分民办初高中的一学期的学费动辄三、四万,而公办学校一学年的学费只有四五千,两相比较,孰大孰小,一目了然。

      第三,与大部分国人家庭收入比,公办大学的学费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公办学校的学费,是在2000年学费基础上制定的。20年前的工资、物价水平,与20年后的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以南京为例,如果说20年前的学费相当于一个家长一年的工资,而目前的学费,只相当于一个家长一个月的工资。就笔者最近几年在一些高校新生报到日的观察,申请绿色通道、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

    第四,整体收入不高、贫富差别较大是个长期化的国情。据统计,在14亿人口中,6亿人口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个数字很令人震惊。当然,家财千万、坐拥豪华别墅的富人也大有人在。在疫情可以精准防控、扶贫可以精准到户的现代信息技术面前,精准识别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与必要资助,技术上不是个难题。

    在目前各种财政、体制约束下,除少部分不差钱的双一流高校外,剩下的选择是:继续低学费维持目前低质低效的培养质量,还是建立在培养成本核算基础上的调整学费进而改善办学条件、减轻高校对各项工程的经济依赖,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247084.html

上一篇:教师职称改革征求意见:沉默的高校圈子里的人
下一篇:爱你不容易的中文期刊
收藏 IP: 222.190.61.*| 热度|

28 黄永义 杨正瓴 张红光 王安良 王从彦 雒运强 陈万浩 信忠保 史晓雷 范会勇 郑永军 丁克强 曹俊兴 武夷山 吴嗣泽 周浙昆 马臻 李陶 康建 韩玉芬 周忠浩 梁洪泽 朱江峰 项剑 胡新露 程帅 郁志勇 chenbaoq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