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年代,新闻特别多,尤其在科教领域。先是统计数字表明,一大半博士不能按期毕业;接着是翟博士事件曝光,引发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学位论文审查力度;然后是陕西某职业学院学生因毕业论文不过关服毒自杀;最后是某双一流高校高调宣布从2019年开始,对所有本科毕业论文查重。
如果仔细分析本科、硕士、博士三种不同学历层次的自杀曝光率、延迟率与毕业门槛的关系,会发现呈现以下有规律的现象:
A、本科生(含大专生),自杀曝光率极低,毕业延迟率最低,几乎可以用百分比的的个位数来测度,兼职、打网游、拍拖的日子也能顺利毕业,说明几乎没有毕业门槛;
B、硕士生(含学硕、专硕),自杀曝光率较低,延迟毕业率较低(通常的低于10%)。兼职、考碗、美食、旅游的,也大部分可以按期拿张文凭,说明毕业门槛较低;
C、博士(主要指脱产博士),自杀曝光率较高,延迟毕业率超高(很多高校>50%),全部身心投入科研,多年996/007的工作模式,还是不能按期毕业,说明毕业门槛过高。
如果仅从毕业门槛的角度来看,为提高教学质量,本科毕业生的门槛应该大大提高,硕士研究生的门槛也因该有所提高,博士毕业门槛应该适度降低。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淘汰水课、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全国某顶级高校也出台了校级尺度上博士答辩不与小论文挂钩的指导意见,相当一批二流、三流院校更是增加硕士毕业生必须在CSCD期刊上发表小论文的毕业答辩前提条件。
然而,细细分析,指导思想没错,但却用错了方向。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学习主动性差、功利思想严重、毕业后主要面向生产及服务一线的本科生,信息量大、交互力强的金课、写不出也基本用不上的毕业论文,远远不如教师一对一亲自指导、亲临生产一线的实习收获大,一张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也远比一张文凭高。对于硕士,提出核心期刊小论文发表的前置条件,对于绝大部分无意从事科学研究、考研动机仅仅是提高学历水平的研究生来说,不但占去了大量系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提高科研素质的时间,反而加剧了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催生了弄虚作假炮制的大量垃圾论文。
最为彻底的釜底抽薪的改革方式应该是,现有的本科院校,绝大部分转制为职业院校,取消研究生这种不尴不尬的中间层次,适当拓宽博士招生规模。也许目前0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更为适合职业院校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既然毕业后从事的是具体的工作岗位,大学生们就不要好高骛远,认认真真学点技术,考个从业资格证书,将来养家糊口。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博士生管理模式更加简单:既然未来从事的是研究工作,就应该静下心来多学点科研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多发点高大上论文,至于兼职、实习、考碗这种本科生、硕士生干的事情,就不要参合了。须知“论文中有颜如玉、论文中有黄金屋”。只有做到培养目标与未来的职业就业岗位充分对应、管理模式与学生性格特征性匹配,才能大大减少高等教育目前这种大而不强、质量低劣的现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