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放假,亲朋好友聚会的机会多了,饭桌上唠叨的话题自然是五花八门,学术界的朋友话题的焦点自然是论文、奖项、帽子这些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四唯、五唯。其中,大学校园里的老讲师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老讲师,顾名思义,职称是讲师,年龄偏大,一般都在45岁以上,专业以教学难度相对轻松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属于大学校园里中年大叔、中年大妈。
之所以成为老讲师,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主动语态,在于入职高校的时候,适逢大学扩招之前,教师职业太清苦,所以或利用一技之长、或利用人脉,忙于在外兼职创收、炒股炒房,无心科学研究,于是职称就停留在讲师这个档次上。被动语态,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身患疾病、难以适应高强度的科学研究,加之家里不差学校颁发的那点可伶的皇粮,保命要紧,早早步入准退休养老的慢生活。第二种属于时运不济的倒霉鬼,入职以后科研很努力,或脑子不灵光,或人脉不强大,努力的程度赶不上职称评聘门槛上升的速度,于是只好在日益强大的80、90后面前认怂,被迫做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讲师。
之所以说他们潇洒,在于对于老讲师,承担公共课、基础课居多,完成教学工作量不成问题。笔者曾认识一所双一流高校的老讲师,数十年上一门数学课,每学期一门200多人的合班课,就足以对付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要求。至于科研绩效,许多高校大多持非常宽容的态度。相比科研主力军的师资博后、副教授、教授,分给他们的科研绩效,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大幅度下降,甚至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由于学校讲师已经成了稀缺资源,一些教授、副教授在申报各种科研项目时,为了满足科研团队职称配置合理化要求,往往会主动向这些老讲师伸出橄榄枝,申报成功后往往在科研绩效方面分给老讲师一瓜半枣的回报。因此,老讲师完成学校分给的那点科研绩效往往是一碟小菜。教学工作量轻松可以完成,科研考核忽略不计,如果在校外弄个兼职创收的营生,日子过得很不错的。再不济的,创收无门,还可以在家里相夫教子,全力支持另一半在职场打拼,创建个和谐家庭,也是造福社会的一件好事。
对老教师科研绩效考核放松要求,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曾记得,一些顶级名校,因为个别老讲师多年沉迷于教学,没有科研产出,无法为学校高大上业绩增光添彩,动用了非升即走的杀手锏。因为老讲师毕竟不同于刚入职的科研菜鸟,在社会闯荡多年,有点维权意识,惊动了大众传媒,无奈之下校方只好不了了之。一个并非空虚来风的传闻,某985高校为了维系世界一流高校的地位,对标世界顶级高校,对一线教师制定了极为苛刻的考核标准。聘期考核的时候,某学科大部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均未达标,面临转岗分流到后勤部门的命运。一位老教授无奈地向学院领导求情道:“我们这些教授、副教授转岗分流可以,留下几个老讲师吧;如果把他们几个也给分流了,就没有教师给学生上课了。”经历了这些风波,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40多岁的老讲师,多年没有搞科研了,头脑都生疏了,反正也榨不出多少油水,本着和谐校园的要求,干脆放他们一马吧!“在这样思想指导下,很多高校对老讲师的科研考核,正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了。
笔者一位在双一流高校工作的教授,就经常对为职称评聘折腾得寝食难安的青椒说:“不要急着评教授、副教授。评上了,工资多不了几个钱,考核压力不知道增加多少倍。你看看学校的那些老讲师,活得多洒脱了呀!”
在双一流、学科评估的双轮驱动下,许多高校迅速向研究型大学转轨。在许多大学里,助教已经在职称系列中消失了,讲师正在被师资博士后替代。用不了多少年,老讲师这个特殊的群体,会在高校消失,而成为一段记录中国高校科研大跃进的历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