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着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下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日趋紧张的严峻形势,近日教育主管部门紧锣密鼓地发布了一系列加强师德管理、严格研究生导师自律要求的文件。对此,身为高等院校的一名草根教师,我举双手赞成。然而,在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之后,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总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感觉。因为,教师也好、博导也好,都是社会的成员,容易受大环境的影响。古人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整体环境变好了,高等院校教师的道德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大环境恶劣了,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会随之下降。尤其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大学的校风、学风其实已经难以做到海洋中的灯塔那般置身其外,而是与社会大环境浑然一体了。
具体到师生关系,作为导师,理所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应当让手下弟子忙于学业无关的私事,不应该对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除了学业外,还应从生活上、经济上给与学生更多的关心。其实,这些要求并不高,是一名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然而,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师生关系往往变了味,这些最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导师都没有做到,根源难道全部在导师身上吗?
导师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总得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相对自由的时间吧?然而,很多高校,包括一些双一流高校,并无教师办公用房、实验用房的具体管理办法,造成有的教授一层楼、有的教授一间房、有的几个教授一间房,苦乐极为不均的现象。华东某高校,数十年没有对教师办公用房进行调整,很多博导拥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办公。总不能让教授站在大马路上指导研究生吧?再说时间吧,各种检查、评比、填表、政治学习,将教师除吃饭、睡觉、上课之外的业余时间压缩到极限,忙完这些杂事,很多教师已经精疲力竭。在旅途中、睡梦中指导学生,时间利用上效率最高,但不现实。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出台规章,规定教师参与的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活动最高时间比例,规定各个职称水平的教师最小办公面积。我想,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不是个问题。
第二,想谈谈导师对研究生施加学业压力的事情。近年来,耳闻目睹研究生跳楼、自杀抑郁的事件,其背后的驱动力无非学业压力、感情挫折、经济困难几种,其中以学业压力排在首位。研究生的学业压力难道是导师造成的吗?每个院校,尤其是还在上升阶段的二三流院校,都为博士、甚至硕士规定了答辩前必须发表的小论文篇数、档次的最低要求,这不是导师所能决定的。并且,近年来,很多院校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绩效指标也是一路攀升。不得不承认,参与导师课题,为导师科研绩效考核添砖加瓦,是导师招收研究生的一个主要动机。甚而至于,东部某高校将研究生招生数量与导师科研绩效紧密挂钩。导师每招收一个研究生,就会增加一笔数量不低的科研绩效。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研究生不能按期发表论文,导师能不着急上火吗?如果要杜绝导师在学业上对研究生施加压力,釜底抽薪的方式,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红头文件,规定导师绩效考核、研究生毕业,彻底与论文无关。
第三谈点研究生给教师打工事情。最近几十年,随着各项工程建设项目的推进,很多普通大学变成了研究院,很多实践环节或被取消、或流于形式。除了理学、文科研究生外,让学生参加实践项目,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改善研究生生活待遇,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众多周知,很多横向课题,都是依靠导师在行业的人脉拉来的。签署很多实践项目,当然导师是第一负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替导师打工也不为过。如果教育主管出台相关规定,每个学校必须建设固定的实践基地,将研究生的津贴提高到足以维持体面生活的水平。我想,许多导师也不愿意到处奔波、不辞辛苦地靠着卖老脸拉项目。
第四谈谈研究生给导师打杂的事情。导师也是一个思维正常的普通人,作为正常人,导师是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私生活的,哪怕是自己的研究生。之所以让研究生干一些与学业相关度不大的杂事,实际上是事出无奈。财务报账、设备购置、出国开会,所遭遇的环节之多、程序之复杂,科学网博友早有吐槽,这里就不再详述。如果这些杂事必须要导师事必躬亲,那导师教学、科研的正事就啥也别干了。如果真的想杜绝研究生给导师干杂活,教育主管部门就要出台政策,将这些繁文缛节的东西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后谈谈干部作风与教师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群体,相当一部分教师属于随波逐流的草根群众。一个科研院所,干部风清气正、廉洁自律,教师道德水平自然不会太差;反之,一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的校园,教师的道德水平也好不到那里去。久闻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行政化愈演愈烈的校园,能够做到领导风清气正的科研院所比例,绝对不是个大概率事件。在干部作风没有得到本质提高的前提下,奢谈教师队伍整体道德素质的飞跃,是违背实事求是客观规律的。
无论是教师对待教学态度,还是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都是良心活。既然是良心活,自然无法量化,也难以依靠外界驱动力强制推动。良心活需要在一个工作愉快、心情舒畅、充满人文关怀、办事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的环境中,慢慢地加以熏陶,才能逐渐养成。大的环境不改变,希望一个难以落实的政策、一份似曾相识的红头文件,大幅度提升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的道德水平,因为难以治本,所以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