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聊一聊目前的博士培养制度 精选

已有 15984 次阅读 2017-11-13 19: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着双一流院校建设名单的隆重推出,很多学校纷纷以双一流建设考核指标为导向,加大了博士培养制度的改革力度,内容涉及博士导师动态遴选、博士招生制度改革、博士学位论文授予标准、博士生创新基金建立、博士海外学习计划等方方面面。改革幅度之大、涉及内容之广,为建国以来研究生培养历史所未经历过的。

    先说说博导资格动态遴选问题。随着80后甚至90后出生的海归大量回国,一大批新科博导纷纷登场。在博士招生指标相对保持稳定前提下,很多高校出现了博导数量远远大于博士招生的现象。于是,每年一次的博导资格动态遴选成了解决招生指标粥少僧多矛盾的唯一出路。自然了,经费、项目、ESI论文这些双一流评价指标成为博导们维持招生资格的砝码。不出意外地,那些不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添瓦的博导潸然退出招生队伍,经费充裕、高IF论文频发的教授甚至副教授荣登博导行列。

再讲讲博士招生制度的变化。曾几何时,在职博士构成了二三流院校博士队伍的主力军。在双一流驱动下,各个高校纷纷提高了博士入学门槛。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审核制入学,构成了博士招生的主体,留给了通过考试入学的博士招生名额所剩无几。至于长期令人诟病的在职博士,对于很多博士招生院校来说,已经成了历史名词。

最后谈谈博士培养环节的改革。在提高博士入学门槛的同时,“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众多博士培养院校的青睐。大棒,无疑是越来越高的博士毕业门槛,SCI论文的篇数、影响因子、所在分区、他引次数,是否属于ESI数据库,博士毕业门槛的花样不断翻新。胡萝卜,无非是物质刺激,除了省部级研究生创新基金外,很多学校还纷纷创立学校创新基金、校长研究生培养基金。这些基金能否顺利成功申报的唯一条件,就是高IFSCI论文。甚而至于,有的学校规定,博士在读期间可以到海外留学,所需经费由学校预先以贷款的方式垫付,还贷的唯一方式是SCI论文。

短期内,这些博士培养制度的改革无疑会大大促进高IF国际论文的产出,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学术排名。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白猫黑猫论”在学术界的翻版,充满了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的血腥。至于这种制度能否产出原始创新,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待历史的考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085117.html

上一篇:客观的标准与特色的评选方法——双一流印象
下一篇:收入靠绩效、发财靠创收——国人收入探究
收藏 IP: 221.181.145.*| 热度|

29 叶春浓 黄仁勇 宋威 史晓雷 黄旭 汪晓军 张忆文 王从彦 杨林 逄焕东 吴斌 黄永义 梁红斌 陈南晖 杨正瓴 张鹏举 李毅伟 罗民 黄强 尧中华 徐耀 皮江 黄育和 李帮建 迟延崑 高友鹤 张鹰 dulizhi95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