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五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为孟月、仲月、季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都说“年怕中秋月怕半”。真是时光如飞,月已到中秋,这一年又快过去了。回想过往拉拉杂杂逝去的岁月,望着圆缺不定的月亮,心中难免有些伤感。
中国人喜爱月亮自不必说,有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古人赏月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内心的伤感……
西方人也有关于月亮的不朽之作,记得19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梵高的《星夜》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在黑夜笼罩的整个天际中,夜空放射出绚丽的色彩,像火的精灵般舞蹈的柏树融在诡异的星光中。但是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个有一抹微笑般的弯月在漆黑中“绽放”……
奉上一张我曾经在中秋月夜下(用多次曝光的方法)拍的北京“鸟巢”,她安详静谧,像不像至尊的女神?
每个人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我有,她在我心中是高贵优雅的。你呢?明年中秋再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3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