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uang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huang2012

博文

中村修二 和 田中耕一

已有 6221 次阅读 2014-10-14 14: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村一直在他的行业里耕耘,浸淫日久,他一定会了解到他所在那个行业的顶级前沿课题。像爱因斯坦说

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比解决100个课题还重要。(大意)”。揣着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埋头于自

亲身实践和思考,假以时日,必然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领悟,无论业务方面的,还是对人生人性方面

的。如一来,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突破,大概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件吧?!

  虽然高亮度蓝光LED这个课题并不是中村自己提出来的,是产业界众多从业人员们的共识而提出来的一个课题,

从这一点上讲,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是停留在劳动密集型,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和下游环节,我们是很

难提出最准确、最前沿重大课题的,即使接触到了,我相信也缺乏持续、强劲的产业界动力来激发科研人员的

创造性。从这一点讲,我们获得诺奖的机会,应该是随着我们国家的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全世界产业链中

的地位上升而增加的。与其翘首企盼国人早获一个理工医方面的诺奖,不如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干好,

官、商、学、工等各界人士都老实做人、老实做事,把自己本职的业务工作干好,少吹点、本分点、眼光放长

远点、心胸放开阔点,专业方面业务钻研与领悟方面精明点(勿要傻乎乎地唯书、唯上、唯表象),形成一

点自己独到的、深入的看法,或者假以时日而形成一套自己独到的、深入的看法,早日把实在精神和精力放到

专业研究中去,全民如此,全国如此,我们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整体水平都在世界产业链上上升了,诺奖大

概也会陆陆续续地落户中国了吧。得一个两个诺奖,对于我们这么多人的国家来讲,当然不是终极目标。

  田中耕一研究经历类似中村,日本东北大学本科毕业,去了岛津公司做个研发工程师(技术员),做一行

爱一行,时间长了自然就专一行了,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方法”而获得2002年的诺奖。田中的

公司——岛津很著名的分析仪器公司,在全世界都是有名气的,自然在全球的分析仪器产业链条上,也算是

前茅地位的。

  中村、田中,普通不过的两个姓,都能获诺奖,自然有其过人之处。我的思考,大概就两点:

  从外因来讲,“如何找到一个有重大价值的题”,乃是做第一流学问的前提。我想说的就是国家

业水平的问题,产业水平和质量整体高,其在全世界产业实践的地位就处于领先、前沿,自然最先接触人

类探索未知世界中遇到的新课题,也就获得了要多得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抢先开展研究,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

的到来,这个过程中来自他国人员的竞争人数和竞争强度都必然要弱得多,率先获得突破性实践和认识的概

率当然大多了。所以,诺奖的获得,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讲,诺奖获得者的

获奖感言里面感谢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感谢人民(全民的点滴努力而使得国家的产业水平提高了),

看来应该硬性规定加进去。

   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已经够勤奋了、够有天赋了,但是如果我们的产业整体水平老是停留在劳动密集型

(缝裤子的产业会藏着什么第一流的科学问题?)、满足于代工赚点笨钱的水平,怎望产业界给我们的科

研人员源源不断地涌现或出高水平的课题出来?以及解决这些一流课题的诸种支持素来?(至于靠卖地

圈钱暴富的房地产行业,更是不可指望)某种意义上笼统地讲,有多高水平的业,就会造就多高水平的科

研人员!瞧瞧我们的产业界在世界产业链条上的位置,反观我们的科研和教育现状,从培养模式、科研经费

的分配制度、科研成果的考核机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技术成果转化的渠道和支持等方面去评估,的确

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大讲特讲何时拿诺奖,想的有点早了!另外,对于来不来拿诺奖否来说现行教育

体制的问题,我觉得心情可理解,但是有点乱贴标签的做派,乍一看似乎有理,但是若按我以上分析来看,

却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岂非乱生一顿英雄气了?

  从内因上讲,“如何科学地开展研究”,乃是涉及到一个认识发展的方法论的问题,否则,缘木求鱼

地苦干一通、瞎干一气,岂不是徒让老天最后同情了你我一把而已? 尤其令我辈欣赏的一点,这两位先生

都一直亲自奋斗在科研工作的第线!只有在第一线的亲自实践,才可能形成第一流的认识和领悟,才可能

有第一流的成果。这是基于实践的认识论基本原理,所形成的必然的推论。不可想象,没有在第一线的长

期、亲自的实践积累,怎么可能得到最新的感性素材,又怎么可能做出第一流的成果!独行侠一样的人物,

置身于强大的高端产业中,遇到了一个带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课题,他们亲自实践、亲自思考、长期实践在

科研的第一线,终于有了必然的回报。

  总之,高质量高水平的产业界才可能提出高水平的有价值的前沿课题,而解决这些前沿课题的素材和信息

也必然蕴含在这个水平的产业界中,那么通过开放式的交流和渠道才有机会较频繁和方便地接触到这些素材

信息,也才可能为这些课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完善的机会和前提。否则,即使你我都不是自愿闭门造车的

人,想来点高水平的交流,都没机会,何来谈高水平的实践和认识成果呢?

 

  不说了,得去思量思量我那几个课题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1690-835586.html

上一篇:一个有特色的想法能够走多远?
下一篇:关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点思考
收藏 IP: 222.199.202.*| 热度|

7 戴德昌 左宋林 刘淼 高绪仁 李永丹 陈楷翰 高召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