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你,我,咱
当年上大学,接触了全国各地来的人,然后发现不同的地区“我”和“咱”的使用有差异。
我们,表示我和一些其他人,这个其他人里面,可以包括“你”,也可以不包括“你”。比如说“我们一起去吃火锅吧!”这个“我们”里面是包含“你”的。还可以说“中午我们吃火锅了,特别好吃,可惜你不在。”这个“我们”里面就不包含“你”。
咱们,我一直以为是一定包含“你”的。后来发现,“咱”可以在其实不包括“你”的时候把“你”包括进来表示亲切。比如同学会说,“咱家那里好吃的东西好多的,下次给你带点儿。”也可以在不包含“我”的时候把“我”加进来表示亲切。比如同学会说,“咱家姐姐现在在哪个学校?”这里的“咱”,听起来确实很亲切。
我和咱这个话题,上大学的时候卧谈会上讨论过。
再说“我”。
在中国古代,是很少说“我”的。大家对自己都有个称呼。比如皇上说“朕”“寡人”“孤”,皇后在下人面前说“本宫”,在皇上面前说“臣妾”(有点儿欺下媚上的意思,呵呵)。普通人等,称呼自己的时候都是“愚兄”“老朽”“在下”等谦辞。只有最最普通的人才说“我”,估计得普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白丁”那个等级(古代是个等级社会)。就像小燕子进宫的时候总跟皇后说“我”,就被指没规矩。
再说我和你。
如果看一些为人处世教说话教交流的所谓职场指南,就能看见有一个忌讳是出现很多“我”(I),这样会让人觉得很自我为中心,让人很反感。这些内容,中国的很多书是从英文翻译过来,或者,我是看见英文的比较多,所以从英文的角度来说。读英文的资料,出现“I” 的时候其实很少,不能说没有,是少。很多时候看见的是“you”,估计也是为了亲切感或者是给对方一个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不过用多了或者不合适了其实让人很不舒服的。今天写这篇博客,就是因为我被不舒服了不止一次了。
用你“you”,有时候确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说,描述娱乐项目。“水晶神翼啊,那是我玩儿过的最刺激的过山车。那个过山车,你的脸是朝下的,这样更多了恐惧。还有那个旋转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马上就要飞出去了。”
可是有时候,表达“坏”的事情的时候,会让人很不舒服。比如说刚才读的医学资料,关于老年性黄斑病变的,里面的内容翻译过来就是:“最早你不会有任何症状,但是随着病情发展,你会发现中心位置的视觉变得模糊或者扭曲变形,如果不加控制,你就会失去中心视觉。”如果是医生对病人用“你”,这样描述,问题不大。可是对于公开的资料,我们没有生病的人,读到这样的内容,其实还是有点儿不舒服的。
这个“你”,其实有时候,还被让人觉得被冒犯的。具体就不说了,呵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