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我从一个论坛上看到的一篇帖子,今天刚发的,大家也可以点击一下链接看看全文以及他人对这篇帖子的评论。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8990748
这篇帖子是发在小木虫上的,这个论坛与科学网不同,用户都是一些在读的研究生,各位导师有空可以多去这个论坛逛逛(这绝不是广告贴),希望大家看了以后能够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以便能够更好的解决一些师生矛盾,不要再让中南的悲剧重演。
首先谈谈我对这篇帖子的看法。文中的那位同学应该不是那种不务正业的人,而是一个勤奋学习的老实人,不然也不可能在硕士期间就能做出满足博士毕业要求的科研成果,但为什么这样的优秀学生为什么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导师还是学校?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是学生太贪心了,好高骛远?我看不是的,该学生由于拿不到学位证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说明他对这个学位还是很看重的,不可能为了发高分的文章而让自己延期毕业,并最终沦落到学位证都拿不到的地步,还有一点就是该学生可能不是那种善于沟通的人,没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而导师和学校身上的问题更大,学生明明已经做出一定的成果了,导师为什么不让发表;学生已经达到学校毕业的学术水平要求了,为什么不让学生申请学位?这一切说明导师是元凶,而学校则是帮凶,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管学生的死活,学生的生命对他们来讲如同草芥,学生的前途永远都没导师的面子重要,学生的价值就在于发好文章、提升学校的排名。
哀莫过于心死,能把一个学生逼上绝路而自身毫发无损,这不得不说学校/导师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从帖子提供的信息来看应该是上海交大的医学院了,上海交大在2014年的8月份已经有一位读了八年研究生的因为毕业问题从16层高楼之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http://weibo.com/3208245947/A3BtUf5xg),只是没有留下姜同学那样泣血的遗书而已,但交大的领导们不仅没有深刻反思,反而越走越远,这不得不说是交大的一种悲哀。前一段时间科学网上的“钱学森之问”讨论的比较火,我没记错的话钱老还是交大的校友,试问交大(不仅经是交大,全国都一样)这样的行径真的能培养出大师吗,钱老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
大学本是人人神往的象牙塔,纯洁而又高雅,但曾几何时大学的本质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多了一些修罗道场的味道,带有一丝血腥与杀戮的气息。在这座修罗道场中的牺牲品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处于最底层的研究生们,消息灵通的人士应该都知道在你们所在的学校每隔几年总是会有一些研究生自杀的消息被传出,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这种现象更为频繁,学校00们对于这种事情的处理也都非常熟练,已形成一套标准化流程。首先是找相关知情人士谈话,封锁消息,然后找到当事人家属商量赔偿事宜,使他们不要再闹事了,最后就是拿着本该用在学生身上的办学经费找水军在网络上消除这件事的痕迹,当前中南大学正在用着这一套流程。不得不承认这一整套流程对于挽回学校的声誉,消除不良影响是非常有效的,一般情况下学生自杀事假会在一个月内很快的平息,人们很快就会忘了这件事,00们该升官的还是会升官,该发财的照样发财,但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得到解决,原罪依然存在。
那么害死研究生的原罪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与考核体制。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的研究生之所以读研并不是真的对科研充满了兴趣,而是为了拿个研究生文凭以后找工作会有优势,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是拒绝这部分人读研呢,还是先招进来再慢慢感化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最终做出的决定也不一样,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选择先招进来,而且是学生越多越好,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一个免费劳动力,何乐而不为呢?研究生招进来以后就涉及到如何培养的问题了,当代中国导师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有能力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没钱。有导师虽然能力很强,但都很忙,而且往往身兼数职,而且名下的学生又很多,因而有些学生都快毕业了,导师还叫不出自己的名字,这绝对不是玩笑话,也不是个例,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现象,试问这一类人真的适合做导师吗?另一大类就是有时间没钱的导师,他们基本上没什么能力,自己也没什么想法,最要命的这一类人中还有一部分人会刻意压制学生的思想,手下的学生有时会有一些好的想法,但想法的实施是需要科研经费支撑的,而导师又没有经费,为了不让学生质疑自己的能力,那也就只能一直打压学生的想法。
经过几年的实验室生活之后,研究生们终于迎来了读研的关键时刻—毕业。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参加毕业答辩必须征得导师的同意,也就是说导师说你够格参加答辩你就有资格,导师说没有你就没有。就这样学生的命运被牢牢的拽在了导师的手中,我想大家应该也能想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女学生被潜规则了吧,我让你干嘛你就得干嘛,否则就别想毕业。之所以会有这种畸形的现象存在,学校是最大的帮凶,虽然每个学校都有学术委员会,但大家觉得中国的学术委员会和动物伦理委员会有本质的区别吗?当导师虐待学生和学生虐待动物时学术委员会和动物伦理委员会都在做着相同的事—视而不见。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自己本身就是导师,他们既是执法者,又是违法者,同时还是法律的制定者,在这样的一种封闭的生态体系下,学生的权利又怎么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我看的这篇帖子讲的学生最终还是死在了学术委员会手上,在国外申请学位时,未发表的但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稿件也可以用于申请学位,然而中国的学术委员会却不敢肯定一份稿件的水平,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要这个学术委员会有什么用?
在获得答辩资格后就是正式答辩了,这个环节稍微容易些,因为答辩委员学生可以自己邀请,但导师如果故意要和学生过不去,比如中南的那位杨导师,还是可以把学生给弄死的。现在很多的学校都有论文要求,并且规定导师必须是其中的作者之一,虽然这一规定的初衷是好的,可以防止学生学术不端私自发表论文,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刀到了坏人手中就是杀人工具,你学生要想毕业必须先发文章,你要发文章必须我先点头同意,你文章能不能发表一切取决于我,就算你写的再怎么好,数据做的有多么漂亮,我不同意你还是发不了,于是各种送礼献身的在这个环节又出现了。原帖中的那位同学去年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远远超出学校的毕业要求,但达不到导师的要求,一切都白费,文章还是发不出来。于是乎就算学生达到毕业要求了,导师还是可以继续压榨学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不叫自己的导师位导师,而是直接称呼为老板,但学生和导师的关系远没有工人和资本家那么好,工人可以换工作、罢工,但学生可以换导师、不上学吗?所以当代中国的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更像封建社会的丫鬟仆人和老爷之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一原罪呢?答案是体制的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规则的制定,不能所有事都导师说了算,学生必须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