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brigh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nibright

博文

不打鸣的公鸡会下蛋? 精选

已有 11102 次阅读 2013-6-5 14:32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打鸣的公鸡会下蛋?

 

公鸡生来就是打鸣的,只有周剥皮才会逆天行事,剥夺其打鸣的权利,夜半三更将头伸进鸡窝替它打鸣,但换来的却是长工们的乱揍。因此,不让公鸡打鸣是要付出代价的。你不让它打鸣,还能指望其下蛋?同样,我们的基础研究,你不用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来考核,就能指望其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就能产生诺奖?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基础研究岂不是“公鸡中的战斗机”了?既然下不了蛋,那还是允许其打鸣吧。你不让其打鸣,它将会无事生非,窜进鸡窝里干捣蛋的事情,其结果是搞得鸡飞蛋打,想下蛋的母鸡也下不成蛋,这又何苦呢!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到捣蛋者们走极端的踪影,举例来说,曾几何时,创新以科研院所为中心,来了一群捣蛋者却提出以企业为中心,如果再来一群新的捣蛋者,又会返回以科研院所为中心。变来变去仿佛是不会打台球的“二杆子们”把蛋从一边捣向另一边,始终在做不得分的无用功,而不是解决本质问题。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做有用的事情,其实上是在干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

首先,我们的基础研究不是针对国内的具体问题提出来的,而是别人提出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因此,与国内的技术问题毫不相干,永远不可能用来提升国内的技术。其次,诺奖关注的是第一,而不是第二、第三,…,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什么热门就做什么,哪本期刊引用率高,就投哪本期刊,这样也就永远成不了第一,因此要得诺奖,无异于让公鸡下蛋。我们的基础研究只能创造影响因子和引用率,不会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和产生诺奖,就如同公鸡只会打鸣不会下蛋一样。

既使挂羊头卖狗肉的应用基础研究,也都是套用国外的方法。评审者往往看重的是所谓的“方法的先进性”,至于是否解决问题无人关注,当然也没有人能够关注,因此,我们的基础研究不是问题导向,而是方法导向。本山老兄的小品里有句台词:你多大鞋,我多大脚,我这脚是专门为你的鞋长的。同样国外的方法有多先进,我们的问题就有多重要,我们的问题是专门为国外的方法而存在的。一旦国外没有先进方法,我们也就没有问题需要解决。

一份份标书号称研究内容是世界一流的,假设有1%完成了标书任务,那我们就要囊括所有诺奖了,但目前还没有取得零的突破,据此可以推断,我们的基础研究存在两种可能:其一是根本没有按标书要求完成,其二是虽然按标书要求完成了,但研究内容根本不是世界一流,是自己标榜的一流和低水平的评审者误判的一流。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在重复“通过编造动人的故事拿钱,然后想法设法制造影响因子,最终达到向官方交差的目的,接下来再拿钱,再出影响因子,…”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已。

近来,很多人对影响因子持有批评的态度,甚至拿了很多研究经费的人也对其猛烈抨击,而本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其实绝大多数基础研究从写标书开始,就大谈其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有多高,评审者也是以此为标准审视每一份标书的,在所谓的相对公平的前提下,最终也是按此标准资助的(拉关系获得者另当别论)。当你获得资助后,却转180度的大弯,要求不要按标书中自己所列的标准考核,哪最初为何要标榜自己拥有多少影响因子、多少引用率呢?这岂不是让科技部门供养了一群号称会打鸣却懒得打鸣的公鸡?难道要让科技官员们一个个都像周剥皮一样,把头伸进鸡窝里亲自打鸣不成?这将让他们情何以堪?你不出影响因子和引用率,他们的政绩又从何而来?换一个角度看,我们的基础研究除了贡献一点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外,还能有什么贡献呢?不用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来评价,还能用什么来评价?

现在各种劳民伤财的评审机制不就是标榜其公平吗?难道比电脑摇号还公平?从这几十年的运作效果来看,现有评审制度的弊端日渐显现,再加上拉帮结派搞关系,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现在的问题是主人依旧喜欢听公鸡打鸣,因此专给公鸡喂饲料,母鸡最终被饿死,到头来会打鸣的公鸡也会因缺乏自我繁殖功能而灭绝。如果把饲料随便撒下去,不但会打鸣的公鸡能吃到,会下蛋的母鸡也能吃到,想要蛋自然会有的。类似地,现有科技体制只给功利主度者和投机钻营者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使大批真正的创新人才被埋没,如果采用电脑摇号,还真能给有才华的人以均等的机会和希望,并催生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成果或对国内技术进步有用的成果。

---------------------------------------------------------------

             我们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注: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8531-696777.html

上一篇:数论文也要关注技术
下一篇:仪器 ● 论文 ● 诺奖 ● 科技实力
收藏 IP: 115.236.9.*| 热度|

28 秧茂盛 鲍得海 杨正瓴 徐大彬 林中祥 李汝资 赵斌 魏武 李宇斌 李东风 吴飞鹏 孔梅 李洋 赵美娣 田云川 汪晓军 谢蜀生 何宏 曹俊兴 吉宗祥 苏德辰 张洁 李学宽 赵凤光 wgq3867 withhighprob ddsers lbjm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