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brigh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nibright

博文

与名博蒋科学、吴飞鹏等商榷:替SCI说句公道话 精选

已有 8483 次阅读 2012-10-25 10: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公道话

与名博蒋科学、吴飞鹏等商榷:替SCI说句公道话

 

SCI在科学网上成了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仔细归纳一下所有话题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支持SCI,另一种是反对SCI。冷静分析一下,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很难说谁是谁非

SCI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我本人以前也有多篇SCI,还拿过不菲的奖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SCI的受益者,从良心上讲理应支持SCI才对,但我在这里只想说句公道话,没有别的意思

我们大人包括很多知名学者经常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逻辑错误,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往往因果倒置,有时甚至连小孩都不如

SCI要不要搞,我说一定要搞。道理很简单,就像奥运金牌要不要拿一个道理。SCI是我们综合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奥运金牌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由于技术的进步,国力的增强,财富的积累成就了SCI,成就了奥运金牌。但反过来说SCI成就了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力增强就有点因果倒置。类似地,如果有人说奥运金牌多了,全民就健康了,这就有点荒谬,这种说法违背了基本的因果关系

前面提到SCI是科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是SCI的根子。因此,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也是如此,是技术成就了科学,而不是科学成就了技术。当有人说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的大厦时,麦克斯韦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没有法拉第的电磁实验,就没有他的电磁理论

当一个国家的科学占主导地位且被神圣化、宗教化时,就会造成本末倒置,阻碍技术向前发展。当日不落大英帝国的科学达到巅峰时,也正是其技术和经济大衰退的开始。日本上世七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什么诺奖,但它恰好处于技术和经济的鼎盛时期。相反本世纪开始,日本频频获得诺贝尔奖,但它也因此进入了技术和经济的全面萧条时期。战后美国挖走了那么多德国的大科学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德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美国之所以还能继续发展,是因为科学与技术还没有汇交,两者平行发展,特别是它的IT技术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科学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压倒技术。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在科学上也是一个乱砸钱的国家,早晚有一天科学会占统治地位,使其演变为宗教,因此,它的技术、经济倒退是迟早会到来的,关于这一点我是很有信心的,就如同我预言莫言会得文学诺奖一样

总结一下,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权贵们养士的一种手段,是门客们酒足饭饱后的一种高级智能游戏。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云贵高原某地的贫困山区,村里的姑娘都外出嫁人了,40多岁的老小伙们讨不倒老婆,遍地是光棍村,试想他们会饶有性趣,研究老鼠同性恋的科学问题吗?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我们的科学指标为什么上不去?今天我们的SCI全球第二,这与我们的经济总量是线性相关的

科学转化成技术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转化成生产要素有更长的路要走。当科学变成生产要素时,那将是全人类的财富。同样的科学转化成技术后却是千差万别的。技术上应用的也就那么几个基本的科学定律,没有SCI描述的那么高深。同一个热力学定律,用日本的技术生产出来的发动机就比用国内的技术生产出来的性能优异一些,日本的技术只为日本服务,不为全人类服务。因此,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而技术是属于本民族的。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不要为全人类尽点义务? 我认为要的,但不要作过头,而对国内的技术问题不闻不问,甚至持打压态度。因此,我们要在为全人类尽义务的同时,不要忘了为本民族也尽点义务

当我们戴上科学的光环,通过类似于SCI的各类指标名利双收时,不支持技术也没有什么,但千万不要居高临下,极端蔑视搞技术的人和搞应用的人,更不要打压他们,不要阻碍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否则门客们会饿肚子,玩不成科学游戏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8531-625933.html

上一篇:浮躁的科技界就不要对农民作家莫言眼红了吧
下一篇:与文克玲教授商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收藏 IP: 115.199.96.*| 热度|

45 李学宽 陈楷翰 赵斌 吴飞鹏 杨秀海 陆俊茜 杨正瓴 迟菲 陈桂华 李土荣 柳林涛 骆小红 张鹏举 孔晓飞 蔣勁松 刘淼 李志俊 刘明颖 苏力宏 刘艳红 宁利中 戴德昌 吕喆 陈智文 李世森 武夷山 唐常杰 李天成 袁方 陈小斌 王春艳 曾新林 俞立 陈钢 靳强 徐晓 watercold wgq3867 zhouguanghui yunmu jzpalsgg bridgeneer Majorite zxk730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