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利时天文学家Christiaan Sterken是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特许教授、布鲁塞尔大学物理系的客座教授,也是比利时科学研究基金的名誉研究主任。
Sterken曾发表过200多篇收录于斯Scopus的高引论文,也是两部专题论文的作者和二十几本书籍的主编或合编。此外,他创办了青年天文学家科技论文写作学校,也是《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Journal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期刊的董事会之副主席。Sterken博士现为欧洲科学编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Editors,EASE)理事会的成员。他的母语是荷兰语,并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
以下为意得辑对Sterken博士的访谈内容节选,您可以造访意得辑网站直接阅读完整专访全文 。
(意得辑)什么原因促使您创办年轻天文学家科技论文写作学校?
我在2005年为一个博士研究生研讨会合编了论文集,对一些投稿论文的低劣质量感到震惊。之后,我发表了一篇简短论文,题为《撰写科学论文的忠告》,它被学生投选为论文集里‘最有用的论文’,接下来,我就举办了第一和第二系列的科学写作学校。
(意得辑)鉴于您20多年的编辑经验,又是位定期发表高质量论文的作者 - 您38年前写的博士论文《极端星系B和A超巨星之光的变化》至今仍被引用。您认为一篇稿件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被发表?
首先,一篇好的稿件必须提出新的和先前从未公布过的研究成果,并且写作水平上乘,即叙述流畅、简明扼要,同时要有完整性、精彩的图表和正确地引用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很明显的,稿件里若有拼写错误,就不可能是篇好的稿件。
(意得辑)同行评审过程是学术发表的基石之一,大多数人都对此系统的运作有个概念。然而,作为一名编辑,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复杂情况必须由您亲自处理呢?
同行评审过程是个质量控制方法,依靠一位或多位外部专家(多为匿名)评估作者所提交的稿件,相信大家都了解,评审原则上担任的仅是顾问的角色,最终的决定仍然取决于编辑。评审能帮忙检测和发现各种错误,并经常提供改善稿件的宝贵建议。时不时出现的典型问题是寻找一位好的评审:因为科学同僚全都面对时间压力,有时没办法在时限内返还评审报告;另一个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利益冲突,即评审是作者的直接竞争对手。无论如何,被评审过的论文质量通常都会比未评审过的来得高。
(意得辑)期刊编辑通常如何知道评审和作者之间存有潜在的利益冲突?
利益上的冲突是不容易被察觉到的。有时,评审报告里若使用了尖刻的语言,可能暗示着有利益冲突;另一个征兆是过长的评审时间。最好的办法是查询文献计量数据库:如果评审员和作者有很多篇题材类似的论文,那么编辑就得留意。很多期刊要求评审员先签署一份无利益冲突的声明。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本身就拒绝了至少一打当评审的邀请。
(意得辑)对于英语作为科学传播的首选语言,您有什么想法?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的通用语言。使用一个全球性语言的优势多于使用多种语言的缺点。有两个原因可以说明为何用英语来发表论文是必要的:
比起用自身的语言发表,用英语发表将会使得更多人能阅读您的论文。
有更多评审员供选择。
当然,这做法也有缺点: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必须学会使用外语写作,这个过程相当耗时。另一方面,科学传播使用的英语并不规范:英语有许多变种(包括英式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异),还有不同具体科学学科的行话和术语。
(意得辑)我们相信主带小行星10968 Sterken(4393 T-1)是以您命名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成千上万的小行星。天文学家之间有一个传统,即小行星的发现者有给其命名的权利,因此,数以千计的行星都是以同一个人或一个城市的名字命名。前者有时是天文学同僚,但大多数是画家、作家、音乐家或作曲家。几年前,与我素未谋面的荷兰同事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提议把主带小行星10968以我的名字命名。其轨道信息和以Java编程语言驱动的轨道图可在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网站上找到。
给作者的忠告...
避免用您的母语撰写稿件,然后将其翻译为英语。正确的方法是直接用英语写作,事后更正语法。
使用软件的拼写检查功能。
提交稿件前记得详细校对数次,并要求一位相熟的同僚互相阅读彼此的论文。
∷访谈原文刊载于意得辑名家访谈页面,转载请注明出处∷
【意得辑提供专业英文论文修改、学术论文翻译、英文论文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科研发表资源,请登录《意得辑专家视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