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该用主动还是被动语态?

已有 13770 次阅读 2012-8-30 22:05 |个人分类:国际级写作与风格|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学术论文写作, 主动语态, 被动语态

主动跟被动语态的差别在哪?在科研论文里该用哪一种?

主动语态强调的是做出动作的行为者,例如“The mice inhaled the tobacco-infused aerosol”里的行为者“the mice”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在被动语态里强调的是发生的动作,而行为者可省略,例如“The tobacco-infused aerosol was inhaled (by the mice).”中,“by the mice”可省略,这表示读者已经知道谁是行为者,又或者读者不需要知道行为者是谁,因为只有发生的动作本身是重要的。

被动语态传达一种客观的感觉,通常被视为较正式,但文字可能会变得冗长不易阅读,尤其是在长句里。直到最近,这开始成为科研写作的偏好语态,而作者被强烈建议避免使用主动语态,特别是在学术论文里使用“I”和“we”。“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转换成“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不过,现下很多当局不赞同这种想法,开始鼓励使用主动语态,因为学术论文应以简单易懂为原则。事实上,各种学科的SCI期刊如Nature和专业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都在给作者的指示中提到偏好主动语态。所以你现在常会看到“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这样的语句。

所以,到底该用哪一个?答案是两者都用。

主动语态在论文的introductiondiscussion部分特别好用,你可以讨论先前的研究然后介绍你的研究。例如这句:Previous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that drug X increases the serum levels of calcium in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这里,第2句使用主动语态可帮助读者心理从先前的研究转换成现在的研究。

另一方面,被动语态在Methods部分挺好用,因为在这里每个阶段采取的动作比行为者更为重要。例如,在外科文章里,读者会喜欢“A catheter was inserted for post-operative bladder irrigation.”胜过于“We inserted a catheter for post-operative bladder irrigation.

使用规则非常清楚:想想读者想看的是什么,从而判断能让文意最清晰易读的是主动或被动语态。如果在写论文的时候能谨记这点,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同行评审会提出相关的意见。

欢迎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主动与被动语态的其他范例,一起交流讨论!

Eddy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学术论文翻译专家团队支持提供

【意得辑提供专业英文论文编校学术论文翻译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意得辑专家视点频道:http://www.editage.cn/insights/该用主动还是被动语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607596.html

上一篇:h指数比影响因子(IF)好吗?
下一篇:Editage意得辑参与第244届美国化学学会国际会议
收藏 IP: 115.113.120.*| 热度|

1 刘晓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