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的访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的生活,他的博士生活要做实验、发文章、参加学术会议,私底下他到不同国家教育研究人员关于开放研究和科学政策、积极经营博客、担任同行评审,还能抽出时间做许多其他的活动!Jonathan (Jon) Tennant 最先选择古生物学研究,这是他与科研的初恋,为了古生物学,他还中途换了专业。在投入古生物研究之后,沿路上他还发现自己对科研沟通和政策保有热情,特别是开放科学。他深刻理解人际关系的的潜力,因此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的一些重要的议题的讨论,这都是在忙碌的研究工作外另外进行的活动。我跟 Jon 聊到了他对科研的兴趣,还有他个人的喜好,其中我特别想是到他是如何能兼顾研究,同时又参与那么多其他的活动,然后我知道支持 Jon 的是他对科学的热情,还有要让更多人知道学术出版做重要发展的需要。
Jon Tennant 是伦敦帝国大学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地球科学与工程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古生物博士在读最后一年,他的研究重点是深时生物多样性发展和灭绝轨迹,以及促成该轨迹的生物和环境因素。Jon 对科学沟通富有热情,强烈认为科学应该要深入大众。他积极追踪谈论开放科学的最新发展能影响科学沟通。Jon 也有自己的博客,名字是 Green Tea and Velociraptors,他经常在推特上分享他有兴趣的话题。
这次的访谈系列到这辑要进行总结了,我问了 Jon 三件事情:
现在的科研出版界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
未来的学术发表会是怎么样?
根据 Jon 自己做为研究员和沟通者的经验,有什么给研究人员的建议?
Jon 谈到需要强化科学政策,考量“共同利益”还有学术界整体,在研究的方方面面拥抱透明度概念。他也觉得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需要进行重整,但对 Jon 来说,这没有那么灰暗,他对科学沟通的未来还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最后他提供几个建议给在科研职涯早期的研究人员做为总结。
如果你可以改变研究沟通/科学政策三件事情,你会选哪三个?原因为何?
我们常常谈到“开放”,讲得好像开放本身有什么价值似的,这只有一半是对的,开放真正的价值在于开放后带给你的东西,这跟开放的内容有关。在科学政策方面,我会希望决策过程能更更透明,最后变得更加开放,我们可以看到里面参照了哪些证据?在哪里?怎么得出结论的?有哪些会议和对话没有被公开记录的,里面讨论了什么?这都是民主该有的透明度,对我来说也是公共政策制定很重要的一块。对很多人来说,科学政策就像论文的结论部分,而方法、材料和讨论全部不见了!
我希望决策人员和资助者能更为共同利益着想,比如说,如果你有机会决定要选择保留一些学术出版社无法长久维持的微薄利润还是提供其他更有经济价值的地方,你当然会选择后者。当你知道有些出版商有 40% 的利润,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公家提供的基金,还有一大部分来自限制大众取得知识,你会知道这个体系不对劲。要改变这个一定要发展快速的学术沟通基础设施(Björn Brembs 和 Geoffrey Bilder 都是这方面有名的提倡人士),基本上来说就是给整个研究过程创造一个快速默认的工作流程(包含沟通)。如果政府能够资助这个,我们每年可以省好几十亿,将这些省下来的钱再投稿研究中,不要浪费在让出版商获利,他们提供的服务是性价比那么低。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完整且大范围的改革评价体系。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不管什么原因,我们还在使用懒惰不适当的评价指标,这完全不对。这跟第二点有关,如果能构建一个结合期刊声望和传统出版流程的研究沟通(~95% 的价值)环境,那么我们就能抛弃那些不好的评价指标(也就是那些以期刊为准的指标)。我跟年轻研究人员的讨论中,几乎每次都会谈到这点。公开搞科学被推迟了,甚至连正确搞科学都牺牲了,只因为研究人员害怕会先被这个发表体系惩罚,然后再在研究评价体系中付出代价。我们没有办法找出一个实际又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实在不像话,又令人摸不着头绪。
你觉得学术出版界 20 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我猜我们能有一个几乎跟“出版/发表”脱钩的世界。我的意思是,整个流程会更流畅,像文字编辑或排版这类合理有价值的服务能自动化,或是用很低廉的价格外包,现在已经有些期刊在这么做了(也就是拥抱借用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同行评审变得更开放、有建设性、透明,整个流程由社群驱动,就像人们使用 StackExchange 这样。付费的高墙不再,让我们怀疑它是否曾经存在。传统出版商依然存在,但提供重叠或面向数据的服务,因为我们已经创造独立于发表之外的研究沟通环境。出版商和期刊不再能选择要发表哪些论文,而是付钱取得发表研究工作的权力。版权也会改革,学术人员能保有自己工作的所有权,不再被当成出版商的摇钱树。评价是通过社群进行的,这个社群指的是像 StackExchange 这样简单的系统,内容的价值取决于社群的评价,取决于内容是怎么被消化使用的。研究人员不用再被强迫写粗糙的文章,我们会看到“论文”定义的崩解,数据收集人员发表数据、沟通员定义内容、分析师分析数据、机器进行全球知识库的大规模 meta 分析,我们最后会利用突出的现代科技,创造了一个或好几个平台,。
当然,这些也有可能都不会发生,因为学术圈的文化就是有惯性。但我们应该要保持乐观,每天都做对公众有益的研究,不要跟那些贪心的企业站同一阵线。
你有什么建议要给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吗?
我可以分享些我做为年轻研究人员学到的东西:
培养除了研究人员以外的技能。挑战自己的极限,跟学术圈以外的人聊天,尽可能吸取其他人的经验和看法。听比说更有价值。
找到对自己重要的东西,然后投入时间做那件事。如果你喜欢,就尽力去做!
还有,不管你在学术界做什么,你最后都会看到别人坏的那面。这通常表示你在挑战现状,所以不要害怕上升的挑战或遇见阻力,要尽可能圆融。
找到既有的人脉中跟你喜欢一样的东西的人!有了社交网络,科学社群的威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会有你可以学习的对象,可以合作的人选,可以求助的人。
不要害怕问问题:这是我们学到新东西、进步的源头。如果因为有人觉得你问了“再明显不过”的问题,让你觉得自己很笨,那是科学应该抛弃的傲慢,我们应该随时保持警戒,持续不断学习。
最后,做为一个学生,有时候事情都会堆积在一起,我能提供我自己学到最好的建议是学着说“不”,不要接受超过你能负荷的工作量!任何事最后都会有人做,研究生通常都负荷过重,压力过大,所有你特别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非常感谢 Jon 提供给意得辑专家视点读者的见解!这是个很棒的对话,祝福 Jon 未来的研究和写作生涯一路顺遂。希望未来能看到你的预测一一实现!】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升级,下单即送【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