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编译自:10 Survival strategies for the postdoc life. 原文发布在 Editage Insights 网站。
完成博士学位并想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博士后职位就像是一次培训机会,让你可以执行进一步的研究,增加领域内知识(当然还有奖学金)。博士后的经历也让你体验教职人员的责任,像是 mentor、争取基金、管理实验室日常运作、与其他单位打交道等等。博士后职位通常被视为终身教职的起步。
但许多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后的时候都没有预料到,博士后其实有很多特殊的挑战,跟读博不一样。
博士后应该要有心理准备,遇到这6个挑战
1. 激烈的竞争:许多国家政府都减少预算,终身教职的职位也跟着萎缩,大学开始招聘更多临时的教职人员。每年有大量的博士后都在恶性竞争中挣扎,就连争取临时的教职都不是那么容易,许多人就一直做博士后,直到找到稳定的工作。
2. 没有时间:博士后合同一般都是短期,最多两年。前六个月通常都在熟悉每件事情是怎么运作的,你很有可能在研究完成之前就要开始找下一个博士后机会,这有时候会降低你的生产力,影响你的专业形象,有很多研究人员都因为这样离开学术圈。
3. 财务情况吃紧:博士后奖学金不是很多,要好几年靠这样的收入过活很困难。如果你计划在这个时候成家、买房、孝亲、退休规划、还教育贷款等等,会很辛苦。
4. 不太可能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工作时间长且不稳定,有时候也需要到不同地方参加活动,做博士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博士后要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那些孩子还小或是另外一半的工作也同样忙碌的人。
5. 出外生活艰辛:如果你在博士后结束后找不到教职,可能就要考虑到别的省份或国家做博士后,对于已经结婚的研究人员来说,如果要到外地工作,另一半也需要重新找工作,或是自己一个人到外地,忍受远距离的煎熬。
6. 没有可依赖的学术支持系统:很少有单位有健全的支持系统或是网络给博士后。虽然说有很多资助单位强调为博士后发展项目,很多都没有落实。此外,博士后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与学术人员一般的福利。面对这么多挑战,还有日常的繁重工作,都让博士后的生活充满压力。下面提供一些策略以及技巧,帮助你丰富博士后经验,提高获得终身职位的机会。
面对博士后生活的 10 个生存策略
1. 要实际,要实际,要实际。要知道,博士后经验虽然丰富,但也有许多挑战。要有心理准备,如果在博士后工作快结束的时候还找不到终身职位,就赶快找下一个博士后机会吧。
2. 工作要认真,但不要过头。准备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但也要避免工作过度,太快燃烧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各种忧郁挫折。规定自己周末不要工作。
3. 设定短期目标。在设定短期目标时,尝试为自己堆积高质量的发表论文,至少以第一或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一到两篇论文到高影响因子期刊。你的目标可以包含在领域内的主要会议上进行简报或是与领先单位合作。定期检视目标达成状况。
4. 积极拓展人脉。每一个你认识的人未来都有可能提供帮助,构建一个有同行、同事、前辈的网络,与那些愿意在你申请工作时提供建议的人保持联系。拓展人脉也可能在缺乏资金或资源是派上用场。当然,也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你也在别人的网络中。
5. 活跃于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一个科学家新人,你要积极参与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学术讨论。也要在社交平台上宣传自己的发表文章。将在会议上认识的人加入朋友圈,变成你个人的网络。
6. 在对的时间提出申请。如果你成功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了,或是你的论文在社交网络上引起关注,立即开始申请工作吧,及时把自己的成就转化成实质收获,否则别人可能或觉得你不够积极。
7. 积极投递履历。尽可能投出越多申请越好,增加面试机会。为自己写个好 CV,然后根据每一个申请的岗位进行调整,不要一份履历投所有的职位。
8. 准备面试。了解学术面试的流程,事先做好准备。面试流程可能很累人,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让你每次的面试都更加有自信游刃有余。
9. 仔细评估你的选择。接受你可能没办法在第一份博士后工作就得到终身教职的事实,虽然临时的教职没有办法提供终身保障,但给了你可以继续做科研的自由,薪资不错,你也不用负担主持实验室的责任。如果你需要抚养小孩,或许是个选择。此外,也说不准这个工作未来可能给你终身教职的机会。
10. 保持开放心态。除了教职,学术圈内外都有许多你可以考虑的职涯选择,比如到非政府组织做研究。博士后需要面对很多个人和专业上的困难,但如果你对科研具有极大的热情,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正在寻找博士后机会,对博士后工作要保持正确的期待,事先准备好开始这段旅程。
相关阅读:搞科研,差点毁掉我的生活,却让我触底反弹
或微信搜索【SCI发表辅导】,更多干货免费推送!
如需论文服务可直接访问官网www.editage.c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