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语里如何得体地称呼他人……
在日本,如何得体地称呼他人?其实并不需要犯愁。因为在日本社会里,凡事都有公认的常识,遵从常识,一切都会“無難”。这个“無難”用汉语来理解就是平安无事。比如说称呼他人:
对长辈,或社交场合,使用敬称,在姓、或者名后边加“さま(様)”;
对平辈、同事熟人,使用礼貌语,在姓、或者名后边加“さん”
对小辈、年轻人,小孩子,使用亲切的称呼,一般男孩子在姓、或者名后边加“くん(君)” ;一般女孩子在姓、或者名后边加“ちゃん”。也有少数例外的,对男孩子叫:什么“ちゃん”,对女孩子叫:什么“くん(君)”的。
对医生、律师、僧侣、教师,称呼“先生”,意思相当于我们的“老师”。
遵从这个基本常识,就可万事大吉了。尤其要强调的我们中国那种亲切的、对非血缘关系者“套近乎”地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等,在日本社会一般是行不通的,有时甚至会招来反感。六十多岁的坂山女士就曾经带着疑惑不解的神态问过我:“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叫我奶奶?”
反过来说,对于学习中国语的外国人来说,我们那亲属关系的七大姑八大姨暂且不论,就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足以令他们“蒙圈”的!
比如说“老师”!他们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称“老师”呢?
按理说,在古代首先是指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再就是指那些传授文化、技艺的人。在明清两代“老师”是生员,举子对座主的尊称,还有僧侣。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老师,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民国之前,叫教书的人一般被称作“先生”,很少有人叫“老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才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的称谓定义为“老师”。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约定俗成的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才改过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如今社交场合、综艺节目中“老师”泛滥成灾的现实,究竟为什么?据有心人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找不出其他称呼!作为教师的人们,对于这种泛滥的称呼,心中“五味杂陈”……也许这是一种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奈映射:“同志”不伦不类,“先生、小姐”又带有“特殊行业”之嫌。因此,年轻人或资历浅的人在称呼比他们年长或资深的人时常常会无奈地选用“老师”这个称谓。
也有一部分人对此不以为然,比如中国外交部一位原礼宾司参赞认为“老师”既尊重又亲切,较之“先生”,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对“老师”的喊法,他保持一种相对认可的态度认为,称呼别人“老师”时,就将自己摆在学生的地位,因而凸显了对对方的敬意。
也有中国作家发表看法认为,“师”当然不能乱喊,但老师并不是教师的专称。“老师就是一种尊称,在有的语境里面,纯粹就是一种客气话。”语言本身就是一条流动变化的“河流”,像“老大”一词,最早仅限于家庭内部的长子或黑社会,现在到处都是“老大”。“个人觉得,老师这个称呼,没有贬义,也不是专属名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一段时间的称谓,大家大可不必为老师这个词语有过多联想。”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老师都是一种流行称谓,不如就把它当做一种交流方式,喊的人再多,也不会把教师这个职业贬低。
……
无论怎么看,怎么论,要论“老师”的定义,我们和日语没有多大差异,或者说,日本的定义就来自我们的中国。为什么实际使用时,会有天壤之别,应该说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有一种心里在作祟,那就是:
一给对方戴高帽,讨好对方;二与对方套近乎,亲近对方。
目的只有一个:多栽花少栽刺,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等。
心中时时处处无意识地都在打着小算盘的当今中国文化,不是一个运动、一个文件、一个倡议就能改变的……吧!
回到前面说日本,整个日本社会,就像称谓有常识一样,婚礼、葬礼、孩子出生……各种礼金都有明确规定,不必犯愁,多了少了都有违常识,保持与大家一样“皆一緒”是铁律。
尊重铁律,万事大吉。
也许在我们一些人的眼里,日本就是一个死板教条傻子遍地的国家。不过需要千万记住的是:
中国式聪明在这里往往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红叶随笔 2018/04/03
发表于《中文导报》2018年4月12日总1186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