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YANG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NYANGZHANG

博文

大学中教师有“教学与研究”两方面任务,为啥不缩称“教研师”?

已有 2662 次阅读 2013-6-7 06:39 |个人分类:大学中department的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教师, 学院, 学系, 教学与研究

 大学中的departmentde 思考:(3)大学中教师有“教学与研究”两方面任务,为啥不缩称“教研师”?

 

——因为不符合中文的语言规律。曾有语言规范反对使用“巴士”;最终,“巴士”打败“公共汽车”,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系”(学系)要打败“教研室”的难度会更大,大得多多。——

大学中的“教研室”(教研组)已经问世60年了。1953年,“教研组”是由哪一位革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可能难以考证了。再过60年以后,“教研室”,大学中这一欠妥的基层单位名称,是怎样提出来的,也就更难以考证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记叙:新中国成立前高等学校多数无教研室组织。如此记叙,比较笼统、而且欠严谨,欠准确。具体来说应该是:1953年之前,大学中除医学院校以外的其他院校系统,是没有真正的基层单位(基本单位)(最下面一级单位,就是基层单位;怎么能说没有基层单位呢?)。大学医学院(包括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中均有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基层教学与研究的组织。临床医学的称为学系;基础医学的称为学科(今年6月1日清晨醒来突然想之:中国大学中的基层单位中文名称混乱或分歧,由来远久。临床医学体系的基层单位称“学系”,不是很好吗;基础医学的为什么要称“学科”呢。谁、为啥如此定名可能难以考证;有幸的是北医、上医已经正名)。大家可见证于《上海医科大学志》、1953年(及其以前)的中华医学杂志、生理学报等期刊中论文作者单位署名;1953年,中国大陆地区医学院中的学系学科,按上级有关文件指示,同步、规范的改称教研组;大家可见证于1954年(及其后)上述期刊的作者单位署名;文革后改称教研室。大学其他院系,1953年在学系(在这种情况下,其由基层单位变成非基层单位)下同步、规范地新建立教研组(并未听说过有什么教学研究指导组;有待于考证),文革后改称教研室。1953年在学系下新建立基层单位称为什么好呢?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据说当时由于前苏联专家强调大学要有教学、科学研究两项任务,故称为教研组

但是,大家一定可以理解:“教研”就是“学”;如果要在3级建制单位名称之外,新创一个单位名称,当然是可以的(但又好像有点不符合国际通用惯例;至少英译名应该符合之,例如日本的大学、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的4级建制中,基层学术单位英文名均为department):“教研组”、“教研室”,好像应该分别称为“学组”、“学室”;缩称“组”、“室”,如“药理组”、“药理室”,而不是“药理教研组”、“药理教研室”;如此命名,方才符合中文(乃至世界语言)的语言规律。当然,“学系”要打败“教研室”的难度会更大,大得多多。

如果凡有“教学、科学研究”两项任务的单位名称,就均要冠以“教研”方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大学”应该称为“大教研校”,“学院”、“学系”,应该分别称为“教研院”、“教研系”。大学中“教师”有“教学与研究”两方面任务,为啥不缩称“教研师”?不符合中文的语言规律。曾有语言规范反对使用“巴士”;最终,“巴士”打败“公共汽车”,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系”(学系)要打败“教研室”的难度会更大,大得多多。

美欧的大学,中国香港特区的大学主要是3级建制:大学(uniersity)-学院(school、faculty)-学系(department)。20年思考的结论是:大学如要4级建制,势必要重复使用中文单位名称“学系”或“学院”,重复使用“学院”(第二级单位的“学院”英译为college)比较好。这一结论的合理性,已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建制与单位名称的实践所证实。重复使用中文单位名称“学院”,不但既符合国际通用惯例,而且又显得大体与庄重。

                                ——张云扬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已退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961-697256.html

上一篇:张昌绍教授的相片怎么错成了桑国卫——网站最好公布联系电子信箱
下一篇:如果现在刚毕业真心甘情愿做个“科研工人”、省得为晋升而争署名
收藏 IP: 219.233.14.*| 热度|

1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