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考研"基地"的学生考研面试时的遭遇,常见的抱怨是:凭什么对"基地"生低看一眼,就因为我们远离大城市?凭什么说我们高分低能?实验技能可以先天不足后天补。高一级学校,研究所对我们有偏见,歧视。而招生单位,导师则备受责骂。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仅从生物学科角度谈谈个人意见,偏颇之处请包涵。
文理科思维方式不同,可能有不同理解。
文科(泛指不动手实验的学科,动脑型)因不存在实验问题,因此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相对麻烦少些。
理科,尤其是生物学,化学等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动脑动手型),导师在面试时不可能不考虑本科阶段的实验基础,甚至增加实验操作。当然你会说不会可以学只要聪明即可。但问题是,若学生连基本的实验都没做过,从头培养需花费很多成本和精力。问题来了:导师愿不愿意花时间和成本对学生再培训(本应在本科阶段掌握的技能)?相同条件下,若有实验技能的学生和笔试高分缺少实验能力的学生,你选择哪一个?
考研"基地"型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部分比较扎实,因为读书只要用功就行。“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而实验部分欠缺的问题不是单凭用功所能解决的。没吃过猪肉就是没吃过。吃草者体会不到猪肉的味道。现代科研实验需要硬件设备仪器,而且实验基础必须亲身经历,不是靠背书能解决的。
从心理生理学角度认识这一问题,学习记忆分为2种类型:陈述性和非陈述性。前者可通过语言文字重复表述的,书面考试可检验;后者不能通过语言文字重复表述的,如技能,技巧,必须当面操作展示。打个比方:学开车要经过笔试和路考两个环节,前者只要背下交通规则即可通过理论考试,而后者则需要反复练习多次。
因此,有些导师拒绝没有实验基础的学生是有原因的,不能概以“歧视偏见”。“实验技能可以先天不足后天补”对导师来说远不如“理论可以先天不足后天补”来的容易。你想,研究生本来时间有限,除了课程和找工作,导师能安排实验的时间不足1.5-2年,是招一个进来就能做实验的“熟手”还是先学实验再做的“生手”?研究生必须懂得:实验室不是技术培训场,也不是“新兵”训练营,是postgraduate,post?你懂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post,多数人有undergraduate经历足矣。
考研“基地”也有无奈。若自身条件好,自己培养研究生,何必为他人做嫁衣?当然高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不是本文所讨论的了。
如同考研“基地”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样,一些导师不愿接受“基地”生也是不得已行为。还是相互理解和谐。导师学生都没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顺便给“基地”考生荐一言:报考生物类学校要慎重,实验技能要加强。祝梦想成真。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29911-75742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