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zhen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enjiang

博文

工程研究难创新如何破? 精选

已有 5790 次阅读 2015-5-3 20:54 |个人分类:于二的科研之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环境工程, 艺术品, 工艺品, 工程研究

   近期和导师谈论起博士期间研究方向的问题,前后将近三个小时的长谈,让我对自己的研究定位和工科做研究的初衷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目前我所学的专业是环境工程,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专业之一,可能会孕育中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本世纪初,各大高校陆续创建了环境工程相关的学科体系和院系,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环境保护、污染处理处置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然而,从作为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专业的学生的择业过程真的很困难,虽然说男生普遍相对好就业(工科就业的普遍现象),但是在薪酬、工作环境、晋升体系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常常的现象是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多强调工作经验和项目经验,而普遍的应届生缺乏的往往是相关的经验,此外大多数公司设定的工资让很多学生(尤其是硕士生)心寒。因此,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环境工程研究生的侧重点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即工程项目的研究)。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也不希望自己所做的研究只能停留在铅字的印刷期刊上,而是能够切切实实的去研究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亟需的,能够很快将研究转向到生产实践和工程应用中。以我一直从事的膜材料改性及应用来说,对于一个特定的膜过滤过程,比如超滤,我们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过滤的材料,滤器和过滤的工艺的优化。目前的研究重要集中于过滤材料的改性,而主流的过滤材料无非是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聚砜,聚醚砜,聚丙烯晴,聚丙烯等等,对材料的改性主要用来提高膜材料自身的抗污染性能,当下的手段主要是膜材料表面的亲水化改性和抑菌性改性,可以选择的改性方法还有很多。有些时候也常常再想,我们的研究通过很复杂的工艺合成了一种具有很强亲水性和抑菌性的材料,并将其接枝到材料的表面,的确膜材料的自身的抗污染性能具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就其实际应用而言,没有一个生产商能够选用如此昂贵的和制作过程复杂的材料,这种研究最终只能成为印刷体上的研究。

   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下的高校博士的毕业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而这些要求往往体现在所发表的文章上而不是你所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和实验室一个在国外读博的一个师兄交流国外高校在博士毕业上的要求,他说往往会依照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学校只会给出一句相对比较笼统的话,你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服答辩委员会你已经达到了毕业的要求。的确,国外这种貌似没有很明确的要求,反倒体现出了一种精英教育中的人性化。这一点绝对不是崇洋媚外,单单是自己的一个看法,国内高校一锤子的标准,往往导致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好发文章的学科,学生似乎的压力没有那么大,而对于那些发篇英文文章很难的学科如船舶,如机械等,这些学生往往都得累得吐血。问题就是当你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工程中某一问题的解决,但就这一过程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可研性,但是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可能仍然是老的方法或是对老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亦或是老的方法和新的方法进行融合,这些只能成为工程的创新,而很少成为理论研究上的创新。为了得到学位,我们不得不刻意的去寻求创新,以实现论文上的突破。

   聊天的过程中,导师用了一句话来帮我解决了这个困惑。工科的研究做的是一个工艺品,而不是一个艺术品。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工科的研究要求我们所做的研究应当能够作为理论去指导实践,且能经得住实践的不断修正,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必须尽可能的细腻,尽可能考虑到可能的细微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而艺术品往往存在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也许因为创造者的心情或是创造环境的不同,就不一定能够复制那件唯一的艺术品。工科的研究应当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一件产品不单单应当注重其实用价值,也应当兼顾它的外在能否给人带来艺术美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具有相同滤芯的家用净水器,仅仅因为外观设计的不同而导致价格相差几千元钱,这就是艺术使得工艺品在品质上具有极大的升级。

   我想在侧重工程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解决创新和发文章难的一个办法就是用工程师的眼光去创造工艺品,然后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提升品质,恰如其分的实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675-887100.html

上一篇:读《博士毕业论文致谢及博士生的女朋友回应的话》有感
下一篇: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怎么了?科研重压之下学生怎么了?
收藏 IP: 183.195.251.*| 热度|

11 陈楷翰 麻庭光 章苏 于远帆 武为治 胡俊 韦玉程 黄永义 叶春浓 enet37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