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zhen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enjiang

博文

从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的更名与简称 精选

已有 13404 次阅读 2015-7-6 00:21 |个人分类:于二的科研之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重点大学, 更名, 名牌大学, 简称, 知名度

大学章程具有落实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权、平衡大学自治权、统一内部规章制度、实现程序公正等目的。国内各大高校的章程的制定与公布,势必将会为后续学校的发展助力。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的领导和学校的学生敢于平庸,也没有任何学校会放弃在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希望借此机会不断的凸显学校的品牌优势,进一步促进其在全国的知名度;二流的大学和专科的学校也希望借此机会通过更改校名或是更改学校培养模式,改变目前招生难和校名的窘境,进一步提高其在招生就业中的认可度。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大学利益的冲突,我想类似四川大学与泸州医学院(现在的四川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与南昌大学的纠纷只是类似问题的一个前奏。

校名作为学校的第一张名片,确实至关重要。一个响亮的名字确实对学校宣传和知名度有很大的提高,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学校取得的一些荣誉被误认为是另一所学校的尴尬窘境。这一点我也是深有感触,在我曾经求学近七年的冰城哈尔滨,就有这么几所在外界人分不清楚的几所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基础不断发展壮大的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工程大学(原黑龙江工程学院),他们在简称很多人也是习惯的简称工大或是工程,因此常常就会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哈尔滨打车时候,你说去工程而不附加军工或是船院,就会给你送到黑工程,尽管两个学校只隔了一条红旗大街。最为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哈尔滨市的高校在离开了学校所在地,外界的人很难对这些学校有明确的区分,总是闹出这样的笑话,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请来的嘉宾面向师生的将会习惯性的说非常荣幸来到哈工大,到南方就业一问你是哪里毕业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哦,哈工大啊“……不是,哈工程,知道的会说一句那学校也不错,不知道会说一句没听说过,我们也会习惯上的补上一句就是原来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当然也避免不了一些负面的消息,当哈尔滨理工大学的MBA出现一些问题时,很多人直接发信息看看你们学校出事了吧。我们除了尴尬还是尴尬,这也许就是校名更改和简称的历史遗留问题。我想很多的时候归因于1994年全国范围内的那次学院变为大学的热潮吧!

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学校应当切切实实的将主要的精力用到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大师的缔造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上,而不是通过三番五次的改名上。在我硕士临毕业的时候,母校也曾在教代会上提出更改校名的事情,一时间沸沸扬扬,利弊各执一词,但是从学生层面和部分教师的层面上统计,不赞同更改校名的占据了大多数。哈尔滨工程大学自1994年,启用这个名字至今已有20个年头,虽说我们在外面临着一些尴尬,但是这不影响其渐渐的被国人所认可,学校被人误解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之间存在的差距,但这正也是母校不断发展追求和发展的动力和契机,虽然我们拥有哈军工旧址的地气和军工海军工程的血脉,但是我们更希望在新世界打造工程新秀的招牌。任何一所名牌大学的建立,势必都有一段曲曲折折的校史积淀。这些浓厚的文化底蕴,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校名的更改就能被抹去。写博文的过程中,也去专门的查看了下英美等西方国家知名的大学的校名,我觉得他们的校名更注重的是底蕴,一个加州大学的几个分校都阻挡不了他们的优秀,也阻挡不了他们被世界公认。适逢国内很多的高校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或是120年校庆,是时候让我们的学校近下去思考下学校的品牌建设。

对于那些二流学校的更改校名问题和简称问题,也许有借名校之嫌,但是也是很无奈的。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名牌的高校占有大部分教育经费,而在生源上也是占尽了优势,这不但体现在高考择校的优秀生源扎堆择校,现在的优势也体现在2014年保研政策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问题上,所有的学校的优秀学生都向上选择更好的985高校,而有些学校不限制推免的比例,导致很多想通过普通招考进入名校的学生的梦想几乎破灭。有些时候,我觉得是不是我们的名校再大气一些,给那些二流的学校一个狭缝生存的机会。我也仔细思考了一些关于校名改革一些具体的影响,我们不要片面夸大了改名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于名校所在地,它早已形成了牢固的地缘优势,比如南京大学,她在江苏的认可真的是超过清北的,对于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也是全国闻名。对于学校校名混淆和简称混淆的事情大多数时候会发生在 一些对中国教育知道很少或是长久不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人群中,而真正的名牌和优势学科却早已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如清北,如建筑老八校,五大工学院这些很早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打下烙印。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我们也很容易从分清这些事情,毕竟日益普及的手机高速上网,只需打开浏览器手指轻轻打动几个字就能区分真伪。

我国的教育既需要精英教育,更需要大众教育。名校与二流学校之间应当多一些对话与交流,多一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多一些人文大家的谦逊与谦让。我觉得大学未来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就是区域性大学群,因为种种原因一味的吞并学校并不是名校快速发展的捷径,而是应当依托区域优势,打造一个区域大学群体的名片,这不单单有利于学校带给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学校吸纳高层次人才引进。如广东省依托珠三角经济圈优势,连续3年共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就是一个局域性大学群的良好的开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675-903127.html

上一篇: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怎么了?科研重压之下学生怎么了?
下一篇:做好科研,你的朋友圈很重要
收藏 IP: 183.195.251.*| 热度|

9 朱晓刚 彭渤 李志俊 李升伟 徐耀 李建华 武夷山 黄永义 杨顺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