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机会在哪里【修改后发表】 精选

已有 16261 次阅读 2013-6-29 20:33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3年6月24日,在山东大学环境学院进行了生涯规划讲座:

环境学院成功举办生涯规划讲座

http://www.huanke.sdu.edu.cn/index.php?action=first&articleid=586 

以下是准备的讲稿(精炼版)


如今,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人都很困惑:如何取得成功?如何获得机会?其实,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甚至可以预测的。并且,机会无所不在!

1  机会在科研、学习、工作中

要走学术道路,必须要有科研成果。发明了什么技术、发现了什么结果,得有科研论文作为成果的表现形式。我以前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所在的课题组,每个博士后都找到了出路,有的在美国做技术研发,有的留在国家实验室,有的回国在高校或者科研单位工作。发表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论文,是找到学术界工作的硬通货。

具有一技之长也重要。现在申请大项目往往需要几个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合作,有的人专长催化剂合成,有的人负责催化剂表征,而有的人精通量子化学计算。把做量子化学计算的人加进项目团队,能提高科研的理论水平,进而提高项目命中率,而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量子化学计算。我以前做博士后所在的课题组,有个做量子化学计算的博士后进来没多久就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

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我出国读博士,第一年一半时间做助教,一半时间上课,没有时间做实验,当时很沮丧。但我沉下心来,该做什么做什么,发现表面上没有什么进展,但过了一定时间,还是有所提高。不经意间,达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沉得住气才能“渐入佳境”。我刚入职后各方面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努力做好方方面面的事情,不但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而且评上了博导,改善了实验室空间条件。可见,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  乐意助人能带来机会

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汇“积攒人品”,说得在理。做事业,业务能力、发表论文只是一个方面。没有好的人品,也行之不远。我读硕士期间,导师总对我说,要乐意助人。她帮助别人从来不问“你能给我什么”,但是别人以后总能想到她。当时,我帮助小老师打液氮、测试样品的比表面,帮助师兄进行论文的文字处理,帮助同学做实验。哪怕硕士毕业后学校宿舍不让住了,还住在实验室空调机房,日夜奋战,完成了额外的实验。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硕士生导师帮我介绍了一份工作,就是目前的工作。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和很多人都开展过科研合作。有时候别人参照文献的方法合成了催化剂样品,并进行了表征,我进行了催化性能的测试。遇到这种情况,谁写文章谁就是第一作者。我却很乐意提供数据,哪怕第N作者文章在国内找教职“不算”。科研合作带来了后续机会,和我合作过的人,以后还能保持合作或者业务上的联系,有什么事情也会想到我。

搞好和周围人的关系,不要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读研期间,大家感到实验室自来水烧出来的水不好喝,当时谁也不敢用公款买饮水机,我很爽快地自己掏腰包买饮水机和水票,让大家一起喝水。现在我的学生和不同老师的学生坐在一个大厅里,那里有个饮水机,有一次我新过来两个学生,大厅里的一个同学过来问我:“马老师,你新来了学生,是不是要分摊5桶水的水票?”我马上认购100张水票,让大家一起来喝。大厅里有公用设施,比如电灯、空调,我吩咐学生一旦看到什么东西坏了,马上找人维修,我出钱。这样,每当有学生想考我研究生问别的学生,他们都说我是个nice guy。在单位里也要和同事搞好关系。想象一下,同事的朋友正在评审一个什么项目,打电话来问你的同事关于你的情况,你要你的同事怎么说?是说你靠谱,还是说“嗨,这个人不提了”?

  3 朋友介绍朋友,机会吸引机会

不要怕没有机会:只要你能做好事,就能够吸引机会。俞敏洪说他曾经招了个大学生,教学能力不行,只能在教室里给培训班的学生发耳机。但是他不但发好了耳机,而且坐下来认真旁听,后来不但成为了“新东方”的教师,还成了分校校长。我入职后一度找不到教学任务,我自告奋勇成为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读书小组的指导老师,几乎没有报酬,也不算“工分”,我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读书,回到家,妻子和小孩已经进入了梦乡。慢慢地,得到校内媒体采访报道,应邀开讲座多次,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在报刊杂志刊登,并且成为复旦学院兼职导师和导师委员会委员。可见,做的事情和机会就像是网络一样。我很喜欢徐小平的一段话:“做什么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竭尽全力把它做好。只要你以这种精神做好通往未来的每一件事情,你就会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你人生的珠峰。”用星云大师的话说,“做什么要像什么”。

很多人都抱怨没有机会,但其实机会无所不在!找对象、找工作、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校内报告、招研究生,都有机会!广结善缘,才能左右逢源。比如说招研究生,我曾应邀到一个大学作一个学术报告,有个硕士生坐在听众席中,后来决定报考我的博士生,还真考上了。再比如找对象,我当年出国读博士,一度很郁闷,不知道哪里去找对象。正在我郁闷的时候,收到中学校友的电子邮件,当时他是大四,进实验室后经常向他研三的师姐提起我。师姐正在联系出国,拿到offer后,师弟问她:“你去哪个学校?”听说是加州大学河边分校,他说:“我师兄也在那里!”再举个例子:妻子和我回国后在家里待产,不投简历,工作也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后来参加了多个学术会议,做报告并和学术同行交流,意外地得到了招聘信息、结识了同行。

 4 机会来敲门时,你在家吗?

厄尼·泽林斯基在《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写到:“不要错误地认为需要跋涉很远很久才可能取得成绩,最大的机会可能就在此刻你站立的地方;一些好机会就在你家的后院,只是你必须去寻找。”作者还说:“机会会在最不寻常的地方、最意料不到的时间突然出现,所以当机会敲门时,你得在家。”

我曾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一篇综述文章,被引用近200次。其实那个机会本来没有给我。博士后导师曾把机会给了多个人:在收到写综述的邀请后,导师让一个人写,他还忙着实验,没有及时撰写,过了一个多月,发现同样的内容被别人写了。导师找到另一个人,他说自己不会写。找了第三个人,他满口答应,但过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写,而写稿的截止日期都快过了,于是导师想到了我。

再比如最近我们学校读书节举办读书讲座,开幕式是杨校长讲人文阅读,还有两个文科教授和我作为理工科老师的代表,进行了三场讲座。主办方也试图找别人讲,但没有回音。找到我后,我二话没说就接受了邀请。但这也具有挑战性,如果讲得不好,会有不好的影响。我平时读了很多书,并且有很多思考和写作的积累,这都为这次讲座打下了伏笔。

我很喜欢彭明辉的书《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这里面提到一句话,“功不唐捐”,就是说,平时积累的功夫,不会突然丢失。也许你暂时没有找到发挥出自己才能的舞台,有的人开始沉沦,但是聪明的人还是会排除外界的干扰,不断朝自己的目标进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挡不住”了。当机会来了,就能瞬间接住机会。

属于你的总归属于你。我是普通中学考上复旦的,我曾把这段经历写成文章投送各类报刊杂志,都被“枪毙”了。2009年我投给《求学》杂志,编辑说:“家长出钱给孩子买我们杂志,不是让他们来早恋的。你在文章里提到,有个女孩对你说她想考复旦新闻系,因此你脑子一热考复旦化学系。不能怎么写!应该写成自己从小就立志考复旦,然后经过一番拼搏,终于从普通中学考进复旦。”我按照她的要求改了,但最终没能通过主编评审。两年时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复旦教师,在报刊杂志上发了很多文章,而那个杂志的主编也换了,有一天我收到短消息,问我愿不愿意把这篇文章“重见天日”。这个例子就说明,属于你的总归属于你。

后记:修改后由《科技导报》刊登:

机会在哪里.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703797.html

上一篇:对评职称“代表作制”的评议
下一篇:把做报告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修改后发表】
收藏 IP: 101.86.204.*| 热度|

75 彭真明 郭向云 曹建军 郭胜锋 廖晓琳 王德华 蒋永华 张仁勤 李天成 马建敏 谢强 王芳 武夷山 陈霄 张红光 官万兵 罗会仟 王善勇 俞立 张成岗 汪晓军 林中祥 李汝资 陈国文 赵凤光 李斌 李宇斌 邬刚 尚松浩 罗良涛 姚向峰 洪惠 张千玉 蒋继平 田野 薛宇 罗春元 许培扬 袁刚祥 马春旺 李明烜 陆俊茜 詹德明 王玉晗 吴明火 邹桂萍 梁建华 黄彬彬 晋华 秦承志 胡晓晴 曹聪 王康建 熊李虎 喻海良 葛素红 齐云龙 李刚 廖烈强 aliala deigo dony327 htli w2001jq hmaoi happyspoon ncepuztf Majorite silentyf cdit ab20063530 zdzszl jpx720 shawnic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