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我在博文中写了报考研究生“飞了”的事儿,最后引用了一段禅的故事(“五随”)。其实,这种心态在古代史书上就有: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国君外出打猎,丢了一张弓。随从都很紧张地找弓,但那位国君说:“不要紧,反正都会被我们国家的人捡到,用于我们国家的人手里。”
今天我想写下的随感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也是一句老话。它不是“宿命论”,而是一句宽慰自己的话,一种心态。例如,有的人评教授,他想评上了是他的幸运,评不上,姑且把这当做是命,等来年再战吧。用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得到和拥有,用豁达的心对待自己的“不得”,生活反而能舒畅些。
之所以提起这句老话,是因为发现,一篇“尘封”的稿子,在自己手上搁了好几年,并在编辑部里躺了两年后,已经由《求学》杂志第11期刊登了。
这篇稿子《一段尘封的高考往事》对我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在国外时就写下,本想找新民晚报刊登,但是在国外时不知道投稿信箱。想找复旦刊登,但错过了校庆征文的截止日期。两年前投给《求学》,编辑和我反复改了好几次,没有通过主编的终审。可能文章反映的故事是十几年前的事,而且也许编辑认为现在高考牛人写的学习方法类文章更有实用性。
没能发表,我也没有多想,就这样了。在这两年间,主编换了,我的“知名度”也更高了。两年后的一天,突然收到该杂志另一位编辑的短消息,问我愿不愿意把这篇文章“重见天日”。就这样,文章发表了。
英文课本里有篇文章Life is a journey,让我看得心潮澎湃。里面说,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回头想想,得不到当然是有原因的。文艺的、或者科学的稿子没有中,当然是有原因的。你想回国当老师,无论是没有中,还是得不到理想的职称,都有原因。别人抢着要你,也有原因,也许是你很牛,也许是别人想用你拉来大笔资源,也许没有人申请。
我也曾被人“放了鸽子”,无论是想跟我读硕士,联合培养博士,还是科研合作,还是别的。我只能宽慰自己说,该我得的,跑不了;不该我得的,给了也会跑掉。
举些“跑不了”的例子:曾有杂志约我些高校相关专业院系介绍的文章,我觉得我没能力也不妥当写这个,就推辞了。他们让我写别的,我也推辞了。这并不伤面子——他们后来找到了合适的话题,让我能够发挥。
曾有的刊物让我写科研写作方法之类的,我又推辞了,因为我觉得那个杂志是学术性刊物,不符合我行文风格,当时我又没有灵感,写不好。过了半年多,别的刊物请我写稿,我正好来了灵感,还是把写作方法写了出来。
再比如,在国外时,我的“老板”曾被某著名学术刊物邀请写篇综述,他让A写,而没有让我写。A很高兴,但没有及时写,同行抢先发了;老板转而叫B写别的话题,B说他不会写;叫C写,C满口答应,但是过了好久都没有写,投稿截止日期都快过了。于是老板最后找到了我......
回母校任教后,一开始很期盼有人能要我开个讲座。曾有一个组织者给我写电子邮件,盛情邀请我开个讲座,说他们曾请这个院士、那个院士开了这个系列的讲座。我受宠若惊,马上回复电子邮件说我很乐意。并且,我在家里闲暇时,已经准备起讲座的提纲了。可是许久都没了消息,再次发电子邮件过去都没有消息。我有些沮丧,但还是恢复了平常心:“该我得的,总会得到;不该我得的,给了也会丢失。”过了几个月,他们终于联系了我,并且校内其他部门也“闻风而动”,找到了我。
我也曾遇到一些挫折,比如申请新课程不被批准、申请浦江人才计划不中等等。我没有气馁,因为我知道,"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很多事情只是时候没到,因缘不具备,或者火候还没有到。在这个时候,应打厚基础、积累能量。姜太公在江边等到80多岁,年轻人又何必在乎这一时呢?
好文推荐:英语课本-Life is a journey.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