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研究生导师以多种形式投入“三全育人”的案例

已有 4121 次阅读 2023-7-23 16:4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IMG_20211004_162356.jpg

[本文由本博主原创,已发《时代人物》。]

研究生教育对于科技创新、社会文明、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研究生的素质提升、职业发展。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领域各种问题凸显。比如:研究生的角色认知、科研能力、科研动力不足,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生群体面临学业、人生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困惑。研究生导师有立德树人之责,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但他们在指导研究生从事具体的科研课题之外,往往缺少开展育人工作的“抓手”和主观能动性[1]。

针对这些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马臻教授结合自身的爱好和特长,多层次、多方位持续开展工作,撰写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机制建设——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的鲜活案例》获得2021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特色工作法案例”类征文二等奖,并在2022年第四十一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作报告《谈谈研究生教育中的“三全育人”》。本文提供一个由课题组育人、开设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开设相关讲座、参与网络育人和网络文化建设、报刊发文、媒体报道等方面组成的工作案例,并针对研究生导师参与“三全育人”提供几点思考。

一、做法和成果

解放日报-个人主页制作.jpg

一是开展并倡导“课题组育人”。《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七项职责: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马臻在课题组除了指导研究生的科研业务,还倡导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奋发向上的风气;针对学生在科研中出现的问题,讲解做科研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针对学生的人生困惑,以过来人身份进行指导;通过举行课题组集体反思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才;关心研究生职业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分别给予就业指导,并邀请资深HR经理进校开讲座。先后在《南方周末》《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发表关于“课题组育人”的观点型文章[2-4],并在2019年第十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作报告《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人文关怀》。育人事迹被《解放日报》以5000多字篇幅报道[5],并被《新华每日电讯》评论文章正面评述[6]。在2020年被提名参选复旦大学第九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微信图片_20230604164030.jpg

二是开设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把自己在课题组给学生讲的内容移植到课堂,并拓展讲解内容和受众范围,形成了“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该课程并非单纯讲学术规范,也并非单纯讲论文写作,而是以“读研(科研)”为主线,通过讲授、案例讨论、课后阅读、视频学习、学生分享、总结撰写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写作能力,加强学术伦理教育,端正学风,提高科研素养,促进职业发展。马臻把自己丰富的求学和科研经历及原创性见解融入教学,把读研、做科研的事情“掰开来”讲给研究生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道和术相结合。该课程获批复旦大学2015-2016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01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项目、2020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配套教材建设项目、2022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开出了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全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暑期FIST课程,2016年至今已有1000多人修读。在2021年首届环境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作报告《科研技能和学术规范课程建设》,并在《2021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发表关于课程建设的文章[7]。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邀请,录制研修课程《科研技能和学术规范课程建设》。撰写的《“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程建设》获得2022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征文(“务·实”工作案例)三等奖。2022年,该课程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马臻成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该课程在2023年被认定为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mmexport1622754538256.jpg

三是开设相关讲座。围绕“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的各个板块内容,在校内外开设专题讲座。面向研究生受众,先后在山东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上海市环境与生态IV类高峰学科复旦大学交流活动、河北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节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会、复旦大学研究生会“中国理论大讲堂”、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课程助教研修讲座、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报告会相辉讲堂(录播)、2020年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云上博论(线上)、北京建筑大学(线上)、复旦大学环境系(线上)、南方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线上)、复旦大学信息学院“信息科学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课、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科研伦理和规范”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线上)、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线上)、第六届全国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学术会议科技写作与表达工作坊、山东大学研究生“导学思政下午茶”活动暨研究生核心素养提升训练营(线上)、第七届全国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学术会议科技写作与表达工作坊作关于科研方法、时间管理、论文写作规范、回答审稿人意见、师生和谐相处、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做人做事的道理等方面的讲座数十场,听众一万多人。面向研究生导师群体,先后在复旦大学环境系“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专题党日活动、复旦大学环境系2015年秋季学术报告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八期研究生导师沙龙、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能力提升培训会、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线上)、2023年全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班(第一期)作关于如何指导研究生的报告,并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邀请,录制研修课程《带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颁发的证书。作为访谈嘉宾,参加第十六届全国激光技术与光电子学学术会议“曲直人生路,胜负读博中——看导师和研究生激辩如何读博”活动,并多次在复旦大学环境系博士生工作坊、研究生就业分享会上进行关于读研和就业的指导。

nC2F2HOOGEOg6NF2E4SbJsBM3N5SLqjwfyvGxVLaNV7nG1cx4x2PHRR5OFtrYuKx.jpg

四是参与网络育人和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生面临着学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困惑,青年教师也面临着指导研究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于是,“过来人”在网上提供交流、指导,成为了现实需求。马臻的科学网博客开设于2008年8月,主要面向科教界的研究生和教师,现有博文400多篇。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做科研的方法、写论文的经验、为人处世的道理、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教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体会、教师的职业发展。他的博客总访问量1100多万,目前在科学网数十万博客当中排第36名,平均点击次数排前10名。获得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教育求学组优秀博客大奖、海外观察组优秀博文大奖、入围博文纪念奖复旦大学2018年度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网文类三等奖、复旦大学2019年度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网文类一等奖、复旦大学2019年度最受欢迎教师运营新媒体奖。他还参加了复旦大学2021-2022年度网络教育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并被推荐参加2022年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获得三等奖),推出关于研究生科研生存技能的博文和《研究生导师通过网络发文等形式投身“三全育人”的案例》。此外,他还作为访谈嘉宾,参加了科学网“师生夜话”、“研究生职业生涯咨询”、“国内国外读博——哪个更难?”线上访谈。

未标题-1.jpg

五是通过报刊发文加强正面引导。马臻认为,除了发表网文,还需要在正规的报刊发文。至今,他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周末》《中国教师报》《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科学新闻》《科技导报》《大学生》《求学》《求学×考研》《中国研究生》《大学》《中国大学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科学基金》等报刊和文集发表通俗文章230多篇。其中和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文章有100多篇,内容包括:读研方法、论文写作方法、为人处世的道理、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现象分析。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做好“三全育人”工作,他写的呼吁研究生在疫情期间在家坚持学习和科研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8],他指导研究生在疫情期间坚持学习和科研的故事发表在《大学生》。由于在教育写作方面的贡献,他获评2020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特邀撰稿人、2021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特邀撰稿人、2022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撰稿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2019-2020)。马臻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网、学习强国以及各种学术类、教育类微信公众号广为转载。

六是借助新闻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马臻接受媒体采访,希望能够传递信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引领导向。例如:就博士生就业话题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对博士生就业展示了信心,并介绍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9]。向《文汇报》记者介绍自己在2020年疫情防控情况下做好研究生心理防护、关心研究生学业进展的做法,报道发表在2020年5月19日《文汇报》头版[10]。此外,针对研究生师生矛盾化解,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采访,相关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

二、体会启示

近年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引起重视,但在研究生导师参与“三全育人”方面尚需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工作机制[1]。

回顾自己的多年实践,马臻有几点体会。

第一,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的口诀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课上和课后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导师投入“三全育人”可以是立体化的——不仅仅局限于在本课题组进行,还可以把“传道、授业、解惑”拓展到“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讲座、网络和报刊文章,面向的听众和读者也不仅仅是本课题组的研究生。

第二,无论在哪个方面(开设讲座、网络育人、报刊发文等)开展工作,都要注意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体系、板块,并把板块做实、做好。在做好日常基础工作的前提下,需要阶段性地梳理工作,找出“人无我有”的特色,形成亮点。所谓亮点可以是导师的育人事迹被主流媒体报道,可以是撰写的相关文章在主流报刊发表,可以是讲授的课程入选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可以是教师成为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也可以是参加省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同样,高校各个条线在“三全育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需要积累亮点,梳理总结经验做法,并形成案例集[11,12]。

第三,研究生导师日常做了一些育人工作,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的付出也未必会被纳入年终考核的评价体系,有时候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于是,导师投入“三全育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针对导师常有的这种困惑,一位退休教师指出,不要太有功利心,要达到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这不是说不要收获,而是说不要功利地想要立刻得到回报。当你怀着自己的初心,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努力,最后总归会有收获的。由于在“三全育人”方面的积累和表现出的热情,马臻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应邀参加复旦大学“三全育人”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他还成为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程技术组副组长以及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主任。

参考文献:

[1]谭凤娥,徐军,胡品.“三全育人”视域下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思考[J].教育探索,2021(8):86-89.

[2]马臻.研究生导师应做“引路人”[N].南方周末,2018-11-15(B19).

[3]马臻.除了实验和论文,导师要不要跟学生谈人生?[N].文汇报,2019-1-4(8).

[4]马臻.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N].中国青年报,2020-7-14(3).

[5]杨书源,王潇.“我宁愿成为你们眼前的逆境”[N].解放日报,2016-7-9(12).

[6]毕诗成.“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新华每日电讯,2016-6-23(6).

[7]马臻.科研技能和学术规范课程建设案例[M]//2021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91-93.

[8]马臻.因地制宜坚持学习[N].人民日报,2020-3-23(7).

[9]李雅娟.终点,起点[N].中国青年报,2019-8-5(5).

[10]樊丽萍,姜澎.打开校门复学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福袋”该怎么做?[N].文汇报,2020-5-19(1&3).

[11]吴佳敏,闵辉主编.“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上海海洋大学的探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12]焦扬主编.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复旦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案例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396354.html

上一篇:研究生导师投入“三全育人”:途径、难点和展望
下一篇:探访科技小院,感受青年研究生的科研精神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7 彭真明 褚海亮 吴斌 许培扬 王从彦 王德华 胡新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