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问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weiheh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ter life.

博文

Francis Crick的奋斗——读《狂热的追求》

已有 6738 次阅读 2012-5-13 19:21 |个人分类:深夜读闲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rick, Francis, 狂热的追求

 
《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之我见》(What Mad Pursuit: A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Francis Crick自传的中译本,出版于1994年,发行4000册,应该没有再版。和James Watson《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比起来,这本书看来并不流行。很简单的一个指标就是,无法从网上下载到免费版或破解版等,更别提有盗版了(虽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调子很高,但还是挡不住COPY的巨大诱惑)。(吴全丰博主的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2380-570036.html提到了该书电子版的免费下载,可以参考。)本人得到本书并不容易,是在拜访了可能会有此类书籍的教授后,借得此书,复印出来的。因此还成就了一份友谊。扯远了,呵呵。

 

传记中不是对过去事业最成功方面的介绍,而是“主要挑选了与分子生物学生涯中所犯错误有关的一些经历”,促使他写此书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想向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新同事们说明在生物学研究中容易犯哪些错误”。

 

很明显这不是励志成功学自传。而是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理解那段岁月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丰富了我们对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的认识。现在的很多文献回顾这段分子生物学黄金岁月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将一个个耀眼的突破和光环抛向我们,电死人不偿命的,搞得我们后学者激动不已,以为真的会是遍地黄金,当我们自己开始做科研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或许这也是本书不能流行的一个原因吧。

 

其实当DNA双螺旋的结构发现后,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就大红大紫了。他们在nature上那篇史上最牛文章之一发表之后,1954年已经38岁的Crick以为自己可以得到一个终身职位,而事实上仅仅得到一个7年的职位,一年之后才转为终身职位。

 

1949年他们开始合作时,Watson是个23岁的博士,到剑桥做访问学者。此时Crick已经33岁,才开始读博士研究生不久。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年龄上的心理压力,呵呵。在此之前,Crick的人生道路,看起来有些不堪,但却有很多有启发性的经历。在此之后,该书主要讲述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经验,对于非本专业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就不在此列举了。

 

1、 Crick成长在一个双亲都没有科学基础的家庭,处于中产阶层的地位,但妈妈会尽一切努力使自己孩子的才能发挥出来。父母为他买了儿童百科全书。但令crick担心的是,“等到我长大后,会不会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被发现了呢?”他把这种担心告诉了母亲,她向他保证说:“别担心!宝贝儿。还会剩下许多东西等着你去发现呢!”

 

今天是母亲节,第一段献给所有支持我们成长的母亲们。

 

2、 Crick10岁之后才在学校里第一次获奖,因为采集的野花的种类比同学们多,而得到一本关于吃虫植物的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获奖记录。

 

在今天,不知道父母老师们会怎样对待这么一个孩子。

 

3、 二战中,Crick中断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参加武器研制。战争结束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工作。虽然得到一个军队的终身制的文职工作,但心里很清楚,并不想一辈子去搞武器设计,他对自己的情况有个介绍。“学位成绩不太好,当然在海军部的成绩可以起一点补偿作用。在磁学和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有限,而且对这两种科目毫无兴趣。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过。写的几篇短短的海军部报告可以说是无足轻重。”

 

此种情况下,您还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4、 Crick意识到“资历不足可能也有好处。很多科学家年界三十后便常常陷在自己的专业之中。他们在某一个专门领域里投入了许多努力,因而要他们的事业发生根本转变非常困难。我却恰恰相反,除了老式的物理和数学的基础训练和转向新事物的能力之外,我几乎一无所有。”

 

不是真的一无所有,呵呵。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5、 Crick去征求朋友们的意见,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基础研究必需的能力。有些持怀疑态度,但得到了一个肯定的意见:“我认识许多比你笨的人,但他们在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成功。”

 

不知道您读了该建议,感觉如何,有点尴尬吧?

 

6、 “因为我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但正如后来60年代的年轻人感觉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决定更加困难。我对此思考了几个月。我知道我的事业起步已晚,因此必须第一次就作出正确的选择。肯定不能在二三年内试一个题目,然后再转向完全不同的题目。一旦作出了选择,在许多年内它便是最后的选择了。”

 

选择的困境

 

7、 利用自己发现的“闲聊检测”(the gossip test)——你所闲聊的事情就是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检验用到当时的谈话。很快,把兴趣集中到两个主要领域。

 

我们每天在闲聊什么呢?

 

8、 在拜访了很多当时的著名科学家之后(多数是被拒,一次是因为和自己的兴趣不合主动拒绝了对方提供的职位),进入一个做组织培养的实验室。两年时间内,在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期刊发表两篇文章。这些工作最大的好处是要求不高,所以有许多时间对自己的新课题进行广泛阅读,从那时起开始尝试形成自己的观点。

 

低水平实验室也不是一无是处,关键还在自己的选择。没高级课题可做,是聊QQ,看韩剧,还是打电游呢?还是做点其他稍微有些意义的呢?

 

9、 Crick怀着充满敬畏和激动的心情,去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拜访。出了火车站,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包放好后,靠在座位上说:去卡文迪许实验室。司机回头问他:它在哪?这使他意识到并非每个人都这样对基础科学有着深深的兴趣。

 

科学真得不是那么被强烈围观的。

 

10、在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不久,Crick因为质疑同事们的研究方法,而被实验室主任布拉格看做“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不做实验却喜欢夸夸其谈而且说话还很刻薄。因为在一个集体正在从事一项困难而有没有多大把握的工作时,他们中的一个成员对此总是持批评态度是不太好的,这破坏了使这项冒险事业取得成功所需的相互信任。但是,坚持注定要失败的行动也是毫无意义的,特别是当还存在其他选择的时候。”幸好布拉格不久就改变了看法。

 

导师有点头疼啊。好在研究生还有建设性的意见,不全是消极破坏性的。

 

11Crick观察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在那些成功的报偿极高而成功的前景异常渺茫的领域中工作的人都十分乐观。事实上,虽有许多工作在进行,但似乎总也没什么进展,不过他们仍然很乐观。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乐观精神就会干脆离开这一领域去干其它行当了,只有乐观者才会留下来。

 

您呢?

 

12Crick认为“有些科学家工作过分努力,以致没有时间进行认真的思考。”因此建议他们该注意到这个谚语:“过分忙碌的一生是虚度的一生”。

 

  至少抽点时间看看科学网的博客吧,呵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685-570505.html

上一篇:母亲节儿子给妈妈的回报:找个好媳妇
下一篇:关羽被刘备黑了?
收藏 IP: 124.135.109.*| 热度|

10 刘进平 蔣勁松 曹聪 张天翼 杨晓虹 边一 窦亚琪 郭桅 欧阳永长 zhuce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