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bziz 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博文

关于读文献的心得(下) 精选

已有 10873 次阅读 2013-3-4 07:2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阅读文献

关于读文献的心得(下)

我认为精读文献的目的是"再创造"。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说过: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说的更通顺些: I do not or pretend to understand what I cannot create in my mind。那么如何真正地,而不是假装的理解了呢?

上篇的基本观点是读文献过程是努力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想法也常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的思想所“绑架”,成为作者的“代言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觉得自己把一篇文章看的很懂了, 对其中的各个细节都掰扯的很清楚,但当脱离论文给别人解释的时候,别人一问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或者也只是凭着记忆说出作者的解释,而非自己消化过的解释。所以说我们需要从文献中走出来, 从作者的影子中走出来。

那么如何从文献中走出来呢,我认为就是如费曼所说的,通过独立思考在我们的大脑重新创造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里的“创造”有如下两层含义。

一. 能否创造是检验是否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准。读文献的时候, 就像看戏。从一打眼文献, 就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作者带入了作者设置的情境当中, 也就不可避免的会被作者牵着走。当我们对论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 我们就要放下论文。常言说的好,功夫在诗外。同理,理解文献是发生在不读文献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可以是:

“以卖促学”的时候
就是与合适的人讨论自己学到的东西。合适的讨论者主要指那些愿意学习你正要讲的东西,并且还会不时的提出问题的人。在这种交流中,你也要尽可能降低身段,不要因 为对方问了一些太初等的东西,就觉得讲下去没什么意思。讨论的过程,双方平等的心态很重要:既愿意问,也愿意回答。在讲解的过程,你也会发现你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这样就会催进你独立地思考。更详细系统的讨论见与师生谈学习门径5:增加深度的窍门 - 李晓榕的博文

“内省反思”的时候。现实中,找到合适的讨论者并不容易。中国的教育不鼓励提问,再加上人情面子问题,不懂者常常不愿意提问,反而以恭维来取代提问,这样就阻塞了交流的进行。因而内省反思就也变得更加重要,而且也现实一点。

“内省反思”主要是指脱离论文的情形下,在闲暇的时间里,在自己脑子里独立地重构出论文的结果。具体一点儿说:

1:要在闲散的时间进行。特别要选择在”无法面对”论文的时候,这样才强制你独立地思考(当然对于意志力特强的除外)。比如在中午去吃饭的路上, 回家的路上, 旅行(坐车)的路上, 睡觉前或早上醒来的时候。总而言之,是各种手边上无法看到文献的时候。

2:要有明确的目标
这段闲散时间里,自己要尽可能明确在要想清楚一个什么问题,要搞明白一个什么难点等等。

3:发现那些”唐突”的或”缺失的“中间步骤。 在我们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慢慢地想问题是怎样表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存在,问题的难点是在哪里,为什么难等等。在这个时候, 我们不可避免地去回忆作者的思路和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很重要。在回忆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那些自己感觉到很”唐突”的中间步骤。这些地方一般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对这些唐突的地方, 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补上缺失的环节。即使你最后还是没有想通,但事实上你已经进步许多了:当你下次再翻开论文时,你的理解就更有针对性,而且读起来也容易很多了。

二. 为了理解, 我们需要创造。理解有两种方式, 一是还原论的方式, 把未知的事物通过分解变为熟悉的事物,从而理解他们。这个过程依赖于你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无限大的容器,只要形状合适, 你可以无限制往里塞相同的东西。许多情况下, 你遇到了不懂的知识, 只是由于你没有辨认出对应的存放容器, 一旦辨认出来, 就可以简单地放到现有的知识结构当中。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调整/改变知识结构来达到理解。越是新颖或者具有原创性的东西,就越说明他们有着不同于现有的认知方式。这时候的困难常常并不是来自于知识 储备的缺乏, 而是缺少与认识事物相匹配的认知方式。新的认知方式常常是无法放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的。这个时候就常常需要做绝对的加法, a priori(先验地), 增加这样的知识框架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候, 或者需要理解某个原创性的工具/想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有意识放弃那种还原论想法,主动去接受这些新的假设, 承认他们的合理性, 然后在这个基础出发去理解其他的事物。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中,诸如波粒二像性, 能量的不连续性, 测不准原理等等。事实上,这甚至成为了物理学家们一个指导原则:如果一个新的现象无法按照已有的理论去解释, 那么就把该现象抽象出来作为基本的假设, 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理论。当然也有走不通的时候, 比如挑战能量守恒定律的玻尔 - 邢志忠的博文

总而言之,创造是文献阅读中必不可少一个部分。最后希望这篇博文能帮助大家加深对费曼的名言的理解: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完)

【后记】这两篇博文,主要是基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和心得体会形成的。但是限于我所学专业基础数学的特点,
这里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学科可能就没有太多鉴戒意义了。比如一位学化学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做实验和读文献的比例是3:1。因而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对于这一点要有清楚的意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6301-666886.html

上一篇:关于读文献的心得(上)
下一篇:一个关于视觉与意识的现象
收藏 IP: 129.175.50.*| 热度|

15 王枫 文玉林 刘瑞亭 王磊 强涛 韦玉程 朱志敏 何新东 李冰 康维钧 孙学军 王伟华 王舒 guoyanghuaw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