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拉斯克奖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所以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获今年拉斯克奖的消息,进一步激起了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屠呦呦获得的奖全称为“拉斯克~德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与另一个全称为“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不一样。
自从1946年拉斯克奖首次颁发至今,共有145位研究者获得了基础医学研究奖,其中的47%(68位)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一位是先获诺奖、后获拉奖,另一位先获诺奖、后获拉奖、再获诺奖,其余都是在获拉奖的同一年或之后获得诺奖的。
自从1946年拉斯克奖首次颁发至今,共有134位医生或科学家获得了临床医学研究奖,其中的8%(11位)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一位是先获诺奖、去世后被追授拉奖,其余10位则是获拉奖后得诺奖的。
所以不能用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获奖者近50%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来推算屠呦呦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顺便提一下,第一位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公民是马海德(George Hatem),他因对中国控制麻风病和性病做出的贡献,于1986年获得拉斯克公共服务奖。
附件: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Lasker-basic-research.pdf
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Lasker-clinical-research.pdf
(名单来自维基百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