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xh

博文

医学科普,想说爱你不容易

已有 2539 次阅读 2012-10-6 14:05 |个人分类:医学通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普?

医学科普,想说爱你不容易

 

浙江绍兴县中心医院  魏兴海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每天都在为如何客观、科学、完整地向患方交代病情而苦恼;如能做到适时、适度、适当而且通俗易懂地交代好病情,不啻是一篇“医学科普”的好文章。只是它只有三、二受众,常常是即兴发挥的小品而已;如要拿到某个媒体上去发表,最费思量的是受众背景和程度不一,不要被人误解了才好。

悬着《医学论坛》提出的“科普,医生应身体力行”的题目,在网络和医院知识库中搜索了相关的材料。查了才知道,一是“科普”二字已不是常识和传统的意义,至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普”,已等同于“科学传播”;狭义的“科普”,即科学大众化。二是,“科普”已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成了一种国家意志和行为。2002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这是广大医生不太了解的。更早在1994年,即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发表。第三,不少顶级的科学传播研究机构和中心已经成立,比如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所,2003年(?)起,每年发布《中国科学传播报告》;北京大学设立了科学传播中心。卫生系统而言,中华医学会有科学普及部,各省及各县的疾控中心,都设有健康教育所。机构堪称完善的。

话题有点远了,但这是话题的不得不知的背景。尽管如此,09年底发布的《中国居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的结论是,居民科学素养为6.85%,最近又有《健康素养》的报告,总之,医卫界也感到了内在和外在的压力。

1、王陇德会长提出,教会医卫人员科学的保健知识。这个提议,深刻性在于,现存的医学教育系统,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应用科学,临床医学是关于诊断、治疗的技术性知识,较少顾及预防和社会医学对人群总体健康水平的影响。科学、高效的保健贡献,恰恰来自于预防和社会医学的领域。另一方面,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即使临床医生,对相邻学科,也视为沟壑。现在的教育和医学模式,是精英教育的模式,与科学传播的平等和开放理念是不能通约的。我们自己确实需要再教育!

2、向群众传播什么?《科普法》第二条提出的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我以为首先要传播的是,是关于疾病和健康的科学思想。从哲学的思辨说,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无分明的界线;健康和疾病是生命所固有的两个侧面,共存于生命过程,贯穿于生命始终。疾病不是生命中孤立的例外情况,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过程中的某个转折点,有待克服的某种风险。纯粹的健康和纯粹的疾病都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既是健康的,也是有病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于大多数疾病,每个人都有自愈的倾向和能力,要相信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

3、医生不会做“科普”?确实,大多数医生不善于做“科普”——在媒体上发表;“科普”在市场条件下已经职业化,医生的职业是繁忙而劳累的医疗活动。他们每天在诊室里做一对一的即兴的“科普”,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华医学会在成立之初,首任会长颜福庆就思考:医生如何在社会上代表良好的力量?这个问题,现在依然存在。医生在诊室和办公室里的“科普”,同样值得尊重。所以,“医生不愿做科普”,“医生懒惰做科普”的问题,不是真命题。科学传播的主要责任,已落到文理兼通的科学记者和市场运作的科学媒体身上。

4、医学科普的误区?虽然我们仍然用“科普”两个字,但已经不是科学大众化这个传统的范畴。科学大众化需要从义务教育做起,从改革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做起,从社会生活的各种规则的科学化、数目字化做起。医学科普的可能的误区,仍然是高高在上的灌输。医者自有尊严,这种尊严不是源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而是来自,医者和患者平等地共享信息,平等地交流和互动,并且在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系统中,患方的意愿和文化习俗得到充分的尊重。改变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正是改进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同时走出了医患关系的误区!

“科普,医生应身体力行”,确实,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应尽己所能,把科学的知识、理念、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传达给你的服务对象!

 

2010-7-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548-619704.html

上一篇: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和主要的临床问题
下一篇:话题、命题和下临床
收藏 IP: 122.240.192.*| 热度|

2 陆俊茜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